香巴拉信使8.8

(2007)

劳模原型

本片主角原型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2005年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人物、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马班邮路邮递员王顺友。王顺友19岁起从事邮递工作,在木里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21年间他徒步送信行走累计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个“二万五千里长征”。新闻报道,全国类似的马班、步班邮路还有9千多条,像王顺友这样二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走在邮路上的乡邮员还有几万名。在电影首映式上,王顺友本人看完也潸然泪下,说:太像了,尤其是走邮路的那些镜头,就跟我走邮路的时候一模一样。[1][1]

《香巴拉信使》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乌角蒙古族自治乡拍摄,本片大部分出镜的均为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并非职业演员。当被问到为什么不直接让王顺友出演主角,导演俞钟说:“这是一部反映邮政的片子,我不想为一个人树碑立传,我想为一个行业树碑立传。”导演曾多次与王顺友聊天,以充分把握、反映他的心理状态。片中为考上大学的女生传消息这段情节是真实发生过的,尽管片中进行了戏剧加工,但现实中那个山里孩子确实没想过自己能考上,她后来见到王顺友还下跪表示感谢,因为这一封信改变了她的人生。

故事风格

本片是宣传好人好事的主旋律影片,同时具有动人的文艺片气质。导演表示:“我特别喜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我们叫‘戏味’。一场戏如果像白开水一样就没有戏味了。”剧本一个半月内先后改了六稿,而且是推翻式的改。第一稿写的是主角跟一个非要出来看火箭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自己身上粘满了邮票,让他寄出去。第二稿写的是主角跟一个大款的故事,他走在路上,碰到这个迷路的、腰缠万贯的背包族,表现灵魂洗涤的过程。第三稿写的是他和一个小偷的故事,但是编剧又感到本质的东西不够,角色不像一个信使,而简直是天使……最后一稿终于在一趟路途中凝练了好几个任务。编导更希望拍出人物的人格魅力,而不是仅显示他的职业功能。

香格里拉美景

剧组成立后,几位编创人员先后三次进入木里,体验马班邮路生活确定拍摄地点挑选群众演员等。他们深入香格里拉腹地,高原湖、森林、泥石流等自然景观加上少数民族奇特的风俗习惯,都成为影片的精彩亮点。审美上,导演“找了最漂亮的地方,但是把它往难看里拍。”因为怕拍得太漂亮了,会美化劳模的艰难工作。实际上送信路途并不好看,导演跟随王顺友走过一小段路,感到很难走,荒山野岭一棵树都没有,像西北高原一样。由于拍摄时期是夏季,导演很遗憾没有拍到雪景。

剧组拍摄条件相当艰苦,经常开着越野车很多天才能到达一个景点,一趟行程带着1200斤大米蔬菜,还帐篷和不少马匹拍摄地不通电话,早晚天气多变使得拍摄周期拖长,拍摄片比超过20:1。拍摄的艰辛让创作人员对王顺友这个人物的感受更加深刻。[2][2]

参考资料

  • [1] 中国邮政报[N],2007-06-05.
  • [2] 中国电影报[N],200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