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2002)
改编
本片改编自J·K·罗琳于199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小说《哈利·波特与密室》在《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惠特克图书调查公司评选的畅销书排行榜上雄踞榜首。再加上第一部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深受影迷与读者的喜爱,其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促使了《哈利·波特与密室》翻拍成电影的想法。电影在改编上与原作存在一些不同之处,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情节、角色、场景和细节处理上。在书中,宾斯教授在魔法史课上向学生们解释了密室的传说。然而,在电影中,由于没有宾斯教授的角色,密室的传说改由麦格教授在一堂变形课上分享给大家;在书中,赫敏为了学习如何正确地调制复方汤剂,需要从图书馆的禁书区借出《强力药剂》这本书,并得到了洛哈特的批条。而在电影中,《强力药剂》就在图书馆的常规区,赫敏不需要批条就能拿到;书中透露霍格沃茨的管理员阿格斯·费尔奇是一个哑炮(即父母至少一方是巫师,但自己却不会魔法的人),他试图掩盖这一事实。然而,在电影中并没有提到费尔奇是哑炮。[1][1]
续作
《哈利·波特与密室》于2001年11月18日开拍,正值《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刚上映的三天后。尽管两部影片间隔不长时间,但影片的剧组认为续集应该与首集求同存异,从而让续集的结构、人物和基调非同以往。相比首集,《哈利·波特与密室》在悬疑惊悚元素上有所增强。电影中的石化事件、密室传说以及神秘线索等都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影片剧情更加聚焦于主线,围绕“密室”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减少了部分校园生活场景的描写,更多地展现了哈利与朋友们为了揭开密室之谜而进行的调查和冒险。该片在悬念设置上也更加巧妙,高潮部分也更加紧张刺激。《密室》在角色关系上也有所发展,哈利与金妮之间的情感开始萌芽,罗恩与赫敏之间的情愫也进一步加深。同时,哈利与马尔福之间的对立关系也更加明显,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影片主题相较首作更加深化,不仅探讨了友情、勇气和智慧等经典主题,还通过展现哈利、赫敏等混血或麻瓜出身的巫师在霍格沃茨的遭遇和成长,批判了纯血主义的狭隘和偏见,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歧视问题。[2][2]
新角色
《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出现一个全新的角色人物——黑魔法防御课教授吉德罗·洛哈特。洛哈特非常喜欢炫耀,更确切的说是虚荣自负和极其自恋,所以这是个戏份丰富的角色。而扮演他的肯尼思·布拉纳多才多艺,曾集演员、编剧和导演于一身。导演哥伦布认为布拉纳是扮演洛哈特的唯一人选,他是为数不多的能与老戏骨理查德·哈里斯、玛吉·史密斯和阿伦·瑞克曼自如配戏的青年演员。卢修斯·马尔福是影片中的又一个至关重要的新角色,他是德拉科·马尔福的父亲,扮演他的詹森·艾萨克曾出演过《黑鹰坠落》《爱国者》。托比·琼斯配音几乎完全依靠CGI技术打造影片中的家庭小精灵多比。虽然已经23岁的克里斯蒂安·库尔森超出了汤姆·里德尔角色的试镜年龄(15-17岁),但最终还是顺利担纲。[3][3]
布景
剧组重访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外景地,绝大多数场景还是在利维斯登制片厂搭景拍摄完成,其中长250英尺、宽120英尺的密室布景是最大的哈利·波特布景。影片中密室的布景是在利维斯登制片厂进行的,而利维斯登制片厂是由飞机制造厂改建而成,最高的摄影棚也只有28英尺。于是剧组借助视觉特效沿展空间,利用地下空间营造立体感效应,让视觉高度达到了数百英尺。 艺术执导的团队由300名建筑工人、25名布景师和绘图师、4名置景师、4名雕刻师、2名美工师、5名肖像师、20名道具师和诸多专家组成,完成影片中所有的布景工作。片中蓝色的福特Anglia与原著作者J·K·罗琳童年时在学校乘坐的汽车一模一样,拍摄时共制作了4辆车,分别体现出不同阶段的外形特征。飞车由特技效果总监约翰·理查森打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