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鏖战鲁西南8.1

Turning Point - Fighting hard in Shan Dong

(1996)

剧作顾问

刘邓人物形象是创作人员的着力点。文学剧本创作班子从 1994 年6月开始写初稿,到 1995 年1月五易其稿。这期间,导演韦廉带着文本写作大纲率摄制组主创人员沿着当年先辈挺进大别山之路生活、采访和选景。事后,又把生活和采访的感受和创作设想反馈给文本创作。1995年2月写出了分镜头剧本,3月军委刘华清副主席以及原二野的老同志李德生、陈锡联、杜义德和潘焱等审查通过了分本[1][1]

摄制规模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揭开鲁西南战役序幕是全片第一个战争场面,也是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行动的前奏曲,因而影片竭力渲染它的宏大气势,拍摄这一个战争场面,用了5000 多部队官兵,在200多米的河段摆放了50多条船,水上水下埋了 1000 多个炸点,拍摄时,摄影机由上至下,然后从左至右横移过去,银幕上仿佛是一幅浓墨涂抹的长卷油画,只见两岸火光熊熊,天上地下,硝烟弥漫,曳光弹划破夜空,不时有照明弹升起,几百条小船向对岸急驶而去——这段影片采用的是大全景加航拍同时多台机器跟拍的立体拍摄,营造出一个大气磅礴的恢宏场面。这个大场面,用了6个大全俯拍的镜头,总长度约172.35 英尺,摄影机一直在大全景下快速移动,没有一个近景、特写镜头,甚至看不清一条船一个人物的全貌,完全靠的是声势,这个声势拉开了大转折的帷幕[2][2]

参考资料

  • [1] 韦廉.《大转折》构思与体现——及拍战争大片的思考[J].文艺研究,1997,(04).
  • [2] [1]张东.《大转折》:对一种类型的诠释与突破[J].当代电影,19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