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黑暗骑士8.2

The Dark Knight

(2008)

系列创新

鉴于2005年的暑期档大制作《蝙蝠侠:侠影之谜》取得了非同一般的开门红,其版权的所有者华纳公司遂决定邀请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坐镇续集之作《蝙蝠侠:黑暗骑士》。影片故事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大卫·S·高耶共同构思,然后由乔纳森·诺兰负责执笔润色剧本。当诺兰于2007年初宣布影片正式开拍之后,就是接近一年半的漫长等待了。至于克里斯蒂安·贝尔,作为当仁不让的“蝙蝠侠”的完美人选,也再一次披起了战袍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并肩作战。其实了解贝尔的人都知道,在好莱坞这个造梦工厂里,他是最喜欢且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乐于在电影工业中追逐各种维度多变的角色,所以这一次他重复着以“蝙蝠侠”的面貌示人,这样的改变多多少少有点令人惊讶,也引起了许多无端的猜测,认为这部影片很可能会铸就贝尔演艺事业方面的一个分水岭,不过贝尔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在他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他说:“你知道,‘重复’同一件事情,实在不是我这种人会有的行为,这一次我之所以愿意用同样的面貌在大银幕上出现,全都是因为诺兰。这已经是我们的第三次合作了,除了两部‘蝙蝠侠’电影,还有一部《致命魔术》。我非常了解他,所以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如果没有想到一些新鲜且与众不同的故事元素,是不会再接拍续集的。我喜欢他灌输给我的这个想法,因为我不是在简单地重复一件以前做过的事情,我的角色将会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发展和进化,更何况,这里还有一批非常有才华的明星卡司,再加上融洽的合作氛围,我没有理由拒绝,不是吗?” 

对于高谭市来说,“蝙蝠侠”属于那种熬过了不堪回首的过去后,决定重新清洗整个城市的超级英雄,克里斯托弗·诺兰说:“其实他早就已经超越了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只是还没意识到而已。他已经走出了令人痛苦的过去,也走出了折磨他的记忆,所以我们只好找一些新的东西继续折磨他了……简单的说,‘蝙蝠侠’从来没有摆脱过去,也不可能摆脱。”从漫画书到大银幕,“蝙蝠侠”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具侠义之心,克里斯托弗·诺兰继续说:“没错,他没有时间在那里闷闷不乐,他更不能自我放纵、随心所欲地发泄怒气,他不得不时刻稳固好自己的情绪。我们从第一部影片开始,就努力尝试着让他去面对和克服花样繁多的障碍,包括愤怒与踌躇……所以到了这里,我们期待着有所变化,这个由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角色开始走出父母被杀死的痛苦阴影,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是一个非常黑暗的角色,与那些阳光型的超级英雄有着天壤之别。” 影片的另一位主演迈克尔·凯恩,曾经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点评价过美国最受欢迎的两位超级英雄:“超人”是美国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蝙蝠侠”则是其他国家看待美国的方式……克里斯托弗·诺兰对这样的说法表示赞同:“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因为‘超人’给人最直观的感觉,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完美化身。反观‘蝙蝠侠’,就要更具备人类的特征,他没有那么多理想化的条条框框,所以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显得更加人性化,还参杂了一些政治的成分在其中——正好是我喜欢这个角色的最主要原因。‘蝙蝠侠’只要一出现,就能让他周遭变得凌乱无序,令人很难马上就以明确的道德观念去分辨是非对错。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去真正反思一些问题,那就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没有任何人是可以游离于法律之外的,即使是以‘义务警察’的身份也不行。” 克里斯托弗·诺兰同时也认为,“蝙蝠侠”的故事是永远都不会有终结的一天的,他说:“当你看过第一部影片之后,就会彻底地明白这个故事不得不继续下去,而我之所以同意拍摄它,是因为我恰好想到了一个不错的故事点子,而且也知道如何延续之前的传奇。其实对于这种大制作来说,续集拍摄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你有了更多的预算,制造了更宏大的场面,可是本质上,你仍然只是在不断地重复着之前的那个自我……由于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一直在避免犯下相似的错误。”[1][1]

永远的小丑

希斯·莱杰的意外逝世,为《蝙蝠侠:黑暗骑士》凭空笼罩了一层悲伤的面纱,而这部影片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克里斯托弗·诺兰谈及“小丑”这个角色时,首先声明道,无论是在莱杰生前还是死后,他饰演的“小丑”永远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也是人们争相讨论的焦点,诺兰表示:“莱杰带给这个角色的是前所未有的体验,黑暗的性格来源于悲伤的过去,诡异中带着幽默。在莱杰的诠释下,‘小丑’不仅仅是一个银行抢劫犯或普通的犯罪分子,他的主要动机其实还在于根深蒂固的无政府主义……我和莱杰曾就这个角色聊过很多,还一起为剧本做过最后的加工,并达成了非常有默契的共识:正是由于现在的社会处于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所以才出现了像‘小丑’这种单纯地只想伤害别人的邪恶代表。”希斯·莱杰所饰演的“小丑”很大程度取决于原著漫画,克里斯托弗·诺兰表示:“在磨合剧本的过程中,我们不停地研究这个角色在漫画历史上的演变,希望在视觉表相上,可以尽量制造出属于自己的标志性特色,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莱杰赋予‘小丑’的行为举止的基础上的。在影片正式开拍之前我就曾对高耶说过,通过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必须可以唤回那些被深埋掉的记忆,也就是从原著漫画历史中沉淀下来的那一部分……这是我们从《蝙蝠侠:侠影之谜》开始就一直贯彻执行的理念。” 

诺兰说:“可以说,正是在定义‘小丑’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的过程中,我才下定了执导续集的决心。在上一集故事的结尾处,我们简单地预告了一下‘小丑’出现的可能性,随后我的弟弟乔纳森·诺兰大卫·S·高耶也加入到编剧的行列当中……其实坐在那里仔细思考一些和‘蝙蝠侠’有关的问题,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如果失去力量,‘蝙蝠侠’会变成什么样?当‘小丑’第一次露面时,他的出场应该带来什么样的震撼?”服装设计师林迪·海明对照“小丑”的面部特征和个性,同时也从反传统文化的流行大师皮特·多赫提和“朋克之父”伊基·波普的风格中吸取某些灵感,尽量避免让“小丑”的服饰看着像是一个游民,但又得让它尽量破旧且邋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个角色尖锐、神经质的一面。林迪·海表示自己一直在寻找他为什么会把自己打扮成这样的原因,最初得出来的结论是,也许这才是他本来的模样……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小丑”的自我呢?克里斯托弗·诺兰说:“这也是在利用滑稽的表演掩饰性格的一种方式,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挖掘出这个角色更加深层的现实主义特色。我们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对于这个角色来说,打扮成‘小丑’,算得上是某种程度上的生命火焰华丽的再现。”

为了能够更好地诠释“小丑”,希斯·莱杰独自一人在酒店的房间里待了一个月的时间,分析这个角色的心理状态、姿态和声音--他发现声音是最难模仿的。另外,莱杰还开始写日记,记录的都是他在这一个月体会到的“小丑”的想法和感觉,以方便他在拍摄的时候备用。莱杰还看了艾伦·摩尔创作的漫画系列《蝙蝠侠:致命的玩笑》,并从1971年的影片《发条橙》中的亚历克斯以及已经去世的摇滚明星席德·维瑟斯那里借鉴了许多个性特征。[1][1]

参考资料

  • [1] 中国日报.《暗夜骑士》精讲之二[EB/OL].200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