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amesake
(2007)
【米拉·奈尔的“寻根”之旅】 作为一本小说,《同名同姓》曾赢得过全世界读者的心,它不但被《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和《娱周》评选为年度最出色作品之一,还将带领读者深入到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国移民家庭之中,与他们一起去品尝悲伤的苦涩和快乐的甜蜜。而小说的作者就是曾因短篇故事集《马莱蒂的翻译员》而获得普利策大奖的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拉希莉本身就是一名印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罗得岛州长大,所以她才会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同名同姓》中创作了这样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探讨的是身份、归属感、成为一名美国人以及死亡、婚姻和亲情--成长于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不同背景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共鸣。《同名同姓》因为对“一代人是如何牺牲自己,将机会留给下一代”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而备受赞誉。 印裔女导演米拉·奈尔之所以会看中这本小说的改编权,决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小说中的故事,让她感同身受。米拉·奈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才导演,她执导的影片都有着非常大的文化跨度:大银幕处女作《孟卖,你好》(Salaam Bombay!)关注的是孟买贫民窟的孩子们努力生存的街头文化,绝望中跳动着点点希望,算是一个格外有力度的题材选择;随之而来的小成本浪漫爱情影片《密西西比马萨拉》(Mississippi Masala)中,她又将目光对准了美国南部,影片由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和萨里塔·乔杜里(Sarita Choudhury)联袂主演……这之后,她的作品的涉及面逐渐增大,有以16世纪的印度为背景的爱情故事--《欲望与智慧》(Kama Sutra:A Tale of Love);有对焦上世纪80年代的新泽西、曾获得金球奖的电视电影《歇斯底里的盲目》(Hysterical Blindness);有代表着文化交融的《季风婚宴》(Monsoon Wedding)--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还有影像奢侈的经典古装电影《名利场》(Vanity Fair)。然而,这里提到的每一部影片,都无法像《同名同姓》这样给予米拉·奈尔无法言喻的亲密感。 一直以来,米拉·奈尔都在寻找一个受众范围小但故事动机明确的电影题材,她一直渴望着将镜头对准这样一类人,他们和自己的父母一样,从印度移民到美国,然后在美国有了下一代……《同名同姓》就是米拉·奈尔一直在寻找的,它反映的恰巧就是亚洲移民潮正在对现在的美国产生潜称默化的影响,故事的主角果戈理与奈尔一样,都是纽约城新一代印裔美国人的代表:他们似乎在突然之间就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即使死去也不能落叶归根,只能埋葬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再加上米拉·奈尔刚刚失去了一位至亲,于是她更加迫切地买下了《同名同姓》的电影改编权,因为她知道这个故事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我的成长背景与小说的内容太相似了,对于我来说,影片将会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作品,加尔各答和纽约,恰恰也是我的两个故乡……至于对数百万和我一样在美国生活的印度移民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人性故事,代表着两个世界的交汇。” 【关于改编】 就连裘帕·拉希莉本人都说,自己的小说真的不适合被搬上大银幕,因为里面有着太多对意境的描写,很难用画面体现出来,然而,米拉·奈尔却用实际行动征服了拉希莉:“当我在阅读这本小说时,就好像碰到了一个知己,她了解我经历的所有伤痛,知道这里有一个困住我的牢笼,甚至明白我经历的每一件事,所以,我告诉自己,必须买下这本小说的电影改编权。”确实,对于同是印度移民的奈尔来说,还有比她更合适的导演人选吗? 为了这部影片,米拉·奈尔特别与小说的作者裘帕·拉希莉见了一面,甚至还去拜访了她的家人,只为了更加熟悉小说中提到的各个角色、他们所处的生活背景,以及他们游走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所感受到的压力。拉希莉发现自己彻底被奈尔感染了:“如果是其他导演,我肯定会劝他放弃执导这部影片,但是对米拉·奈尔,我持保留态度。在这个国家里,她的身份是一名电影导演,但她的根也在印度,她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来创新这个故事。她是这个时代的先锋人物,如此富有激情,她不但征服了我,还征服了我的家人。” 为了更加接近和忠于原著,米拉·奈尔希望故事被搬上大银幕后,在结构上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化,她只对一个角色做出了较大的改动,那就是阿什玛。这个角色到了影片中,将会拥有一个不一样的身份--歌手,这样,影片不但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印度人的故事,还包含了她如此热爱着的印度音乐。在编剧方面,奈尔则找来自己的闺中密友苏妮·塔拉普莱瓦拉(Sooni Taraporevala),两人在念哈佛的时候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并分别在《孟卖,你好》与《密西西比马萨拉》中合作过两次。她们在一起反反复复琢磨,不停地比较能够从小说中提炼出什么样的故事元素,在奈尔看来:“这种做法是每一部小说改编电影的必经之路,无论是悲情戏还是喜剧,元素越多,可挑选的空间就越大。”就连裘帕·拉希莉也表示了自己对两人的佩服之情:“米拉·奈尔和苏妮·塔拉普莱瓦拉是如此认真地阅读了小说无数次,她们将能用的对话全部拣了出来……我虽然没有做过这种编剧工作,却知道这是一项非常考验人耐力的庞大工程。” ·凯特·哈德森和娜塔丽·波特曼都曾被考虑出演玛克辛(Maxine)这个角色; ·米拉·奈尔在看过拉妮·玛克赫吉在《Yuva》一片中的表现后,最初想请她扮演女主角阿什玛,但玛克赫吉由于档期问题未能出演。之后,她又邀请女导演阿帕纳·珊的女儿Konkona Sen Sharma出演,但母女两人正忙于拍摄新片《15 Park Avenue》。最后,这个角色交给了Tabu; ·米拉·奈尔知道故事中果戈理这个角色需要一个有印度血统的美国演员,所以她找到了卡尔·潘(Kal Penn),最巧的是,卡尔·潘当初就是因为看了奈尔执导的《密西西比马萨拉》(Mississippi Masala),才立志要当一名演员的,正是这部影片,让卡尔·潘相信,即使拥有一张印度人的面孔,仍然可以成为电影明星。 ·原著作者裘帕·拉希莉在片中客串了一个裘帕·马什(Jhumpa Mashi)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