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之桥6.1

Bridge to Terabithia

(2007)

【一】   近几年来,好莱坞的改编风吹到了儿童读物领域,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被搬上了大银幕,像《别有洞天》(Holes)、《夏洛的网》(Charlotte's Web)、《纳尼亚传奇》以及《都是戴茜惹的祸》(Because of Winn-Dixie)等等。不过,有一个疑问一直没有被消除,一本曾经对数百万在美国成长起来的人有着最深远影响的特别小说,是否真能在大银幕上得到“重生”? 原著小说《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就是这样一本儿童读物,讲述了一个让人感动、燃烧着想象与智慧的火花的传奇,还包含了一个只有主人公吉斯和莱丝莉知道的梦幻王国。   也许你要说,这样一部拥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以及很高赞誉的优秀儿童文学,被改编成电影后在票房方面肯定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对于任何一个电影人来说,《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都是一个相当有创造性的挑战:电影本身就是靠想象力来支撑的,那么要如何将这个以想象为主题的故事用影像表现出来呢?当“特雷比西亚”这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被具化后,是否还能维持住相等的魅力呢?是否还会像原著小说中描述得那般不可思议和意味深长呢?不过站在导演嘉柏·丘波(Gabor Csupo)的立场去看待这个问题,他肯定是心甘情愿去执导这部影片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曾多次获得纽伯瑞大奖的凯瑟琳·帕特森(Katherine Paterson),现年75岁的她,是目前仍然活着的儿童作家中声望最高的一个。现在,她所创作的《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将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影响新的一代,这让她感到无比地兴奋:“坦白地说,当我创作这本小说的时候,并不指望除我以外的人能读懂它,更没想到它会在30年后以这样一种方式‘复活’,甚至超越了文字。最初,它只是属于我儿子大卫一个人的故事,现在,它变成了每一个人的故事。”   当然,对于自己的成名作被搬上大银幕,凯瑟琳·帕特森也难免会担心:“我最担心的就是,‘特雷比西亚’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过去30年里,读者已经通过文字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出它的样子,然而不一样的人,想法也不尽相同……我之所以将创作当成自己的职业,就是希望看到读者能够发挥想象的翅膀。不过隔行如隔山,我本人对电影是一窍不通,但是看到剧本、导演、演员以及布景设计,我对影片有信心,相信观众会和原著的读者一样,真正走进吉斯和莱丝莉的想象世界,而故事放大的,永远都是友谊与人性。” 【二】   《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最初是凯瑟琳·帕特森写给自己当时只有11岁的儿子大卫的,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大卫和他的好友莉莎,于1978年出版。小说很快以它的方式建立了庞大的读者群,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买一本送给孩子,在几年内就风靡了整个美国。大多数读者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帕特森将那种孩童时代所独有的无边想象浸透在整个故事中,激励了数百万真正相信想象所能带来的奇迹的人。虽然“特雷比西亚”是一个构架在想象中的世界,却是真实世界的反衬,存在于“特雷比西亚”的每一个奇幻生物,在现实世界中都有真身,比如那些每天在学校里欺负吉斯和莱丝莉的小霸王们,都成了邪恶的化身:加里·弗彻变成了长毛秃鹰--半人半鹰;斯科特·霍格则是半人半松鼠的怪物;当然还有学校里的恶霸头头贾妮丝·艾弗里,在“特雷比西亚”中变成了一个吉斯和莱丝莉必须要消灭的最终敌人,以巨人的形象示人。   时间流逝,如今大卫·帕特森已经长大成人,似乎是命运使然,也可能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了写作的天分,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名作家,同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编剧。对于《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这本母亲专门为自己创造的小说,他赋予给它的是长达30年的爱,所以将小说改写成剧本,就成了他理所当然的使命与责任。现在,大卫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要将家族中最珍贵的财产,以另一种形式传递给下一代。   大卫形容这本小说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每次阅读它,都有一种被保护着的感觉,支撑着自己变强大。对于我来说,这不只是在制作一部电影,而是在向我那伟大的母亲表示敬意。而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住原著所蕴含的灵魂,然后寻找一个可行的方式,让文字变成动态可视的画面。不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故事所传递的主题,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而凯瑟琳·帕特森也对儿子表示出了莫大的信任与无边的爱意:“我知道大卫是个出色的编剧,更何况这个故事对他来说意义非凡。这个故事是为他而生的,所以由他重新制作它,我觉得很放心。”大卫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更多的则是鼓励和勇气:“我知道她对我是全权的信任,就像我30年前非常放心地将自己与莉莎的友情交与她编成故事一样,虽然与母亲工作,难免会有所焦虑,但是她就此事给了我非常大的空间和自由,而且她知道文学与电影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领域,好在她对最终拍完之后的影像效果,感到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