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ood German
(2006)
【战后,在地狱中行走】 都说战争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就是一场残酷的浩劫,然而战争之后,有的痛苦确实结束了,但有的苦难,才刚刚开始……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代表着这场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的战争的彻底结束。6月,同盟国的军事力量大举侵入,分别划分出属于美国、俄国、英国和法国的占领区域。表面上,同盟国是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柏林正常的食物和燃料的供应、维持法律治安等等--这些都成了他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不同、本质相同的“侵略”而已,以帮助他人为借口,却在满足一己私欲。 就像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说的那样:“故事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代表个人、机构或政府,并未直接说出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却一直秘密地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伪善和否定,却也是人性与生俱来的东西,是战后的混乱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战争结束,并不代表着一切事物的新生,战后,我们仍然要与死神抗争,在地狱中行走。” 战地记者杰克重回柏林,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契机,我们是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这个曾经美丽的城市已经完全被战争变成了废墟……但最让杰克震惊的,还是曾经的爱人莉娜的转变,她不再可爱,而是目光呆滞、混沌度日--于是我们和杰克产生了同一个疑问:究竟是什么让她变成了现在这般模样。 我们不知道这之前的杰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是到了1945年,战争结束的当口,他却变成了一个痛苦的男人。也许他也曾经年少轻狂过,有过梦想和激情,然而一场战争却让他彻底醒悟,这种经历让他变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狂躁之人。他生命中惟一的一抹阳光,来源于与莉娜那段曾经美妙的爱情,但是,当他们再一次见面时,一切都变得如此不一样了。 因战火分开的恋人重逢,本来应该是一个非常浪漫的邂逅,然而到了索德伯格的手中,却成了折磨二人心智的罪魁祸首,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也因为苛刻的战争环境而变得不再容易。我们能够看到生活在杰克记忆中的莉娜曾经是多么地快乐无忧,所以更加无法容忍她现在这般模样。然而,这毕竟是一个复杂时期下的复杂世界,正常的生活显得是如此遥不可及。 【与魔鬼做交易】 美国与俄国进入德国之后,并没有忙着修复被战火毁坏的城市,而是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他们发现德国从物理学、化学到机械学,都要比想象中进步得多,甚至领先了自己国家好几年的时间,这其中也包括争议颇多的原子弹技术和生化武器。于是,来自同盟国的两股势力以国家为单位开始了明争暗斗,美国也迅速确立了一个新敌人--俄国。 美国的霸道总是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到极限,这一次的目标是要独占德国的科学技术和机械理论,然而,俄国也在眼馋同样的东西,同样也是志在必得--本来是用来庆祝胜利的和平会议,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另一场战争的导火线:俄国人绑架了掌握关键技术的德国科学家,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美国也在伺机而动,他们秘密地将几位战犯身份的德国科学家运回到美国……这些战犯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进行杀戮,却要对在战场上死去的几千名同盟国士兵负责,因为正是他们研究的课题,造成了无数伤忘,是战争的帮凶。然而当美国与俄国的战争升级后,军事审判已经不再重要了,谁能得到这几名德国科学家,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于是,问题再一次从清晰变得模糊:“纳粹”真的只是指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人吗? 那么,杰克为什么如此关心科伯罗被谋杀的案子?他自己也知道,像科伯罗这种在刀尖上讨生活的人,生死本来就在一线间,但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美国士兵死在俄国的军事领地里?这对于本来剑拔弩张、争得不可开交的两国来说,应该是最好的开战借口,然而美国和俄国却做出了令人生疑的一致反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竭尽所能地掩盖事件的真相。直到此刻,杰克终于意识到,当初表示纯粹出于道义而参战的美国是多么地伪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化解战争,而是要发动战争。而一直与“魔鬼”做交易的科伯罗,就成了两国政治斗争中可怜的牺牲品。 【从小说到银幕】 影片根据约瑟夫·卡农(Joseph Kanon)于200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索德伯格找来曾凭《幕后谎言》和《忠奸人》获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的保罗·阿坦纳西欧(Paul Attanasio)共同改编。索德伯格说:“小说中具有出色的人物和令人着迷的前提,富有戏剧性,非常适合拍成电影,但我们必须放大其中的故事元素,这是改编中最难的工作,因为感人的部分太多了。神秘凶杀的类型很难掌握,因为你总会担忧交代了过多信息或者交代不足,最后是如何交代,在何时交代。而且在文字中颇具冲击力的部分不一定在大银幕上也会产生相同效果,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非易事。” 当提及影片的叙事结构时,索德伯格说:“我和保罗尝试了很多种想法,最后决定采用'接力棒'式的方法。”索德伯格用不同人物的视角转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先是塔利、接着是杰克,后来是莉娜。这种结构需要扩大塔利角色的戏份,而在原著小说中,塔利不过是个小人物而已。 阿坦纳西欧说:“这种以不同人物的观点叙事的结构可以用特殊的视角引出相应的下文,我们尝试获取的是一个问题,即你对别人究竟了解多少?这是经典的黑色电影主题,也符合政治背景。这场战争让3000万人丧生,欧洲几乎被彻底摧毁,你的邻居也许就是杀人凶手,混乱的境况让罪行无处不在。” “没人是清白的,更没有什么好人,”乔治·克鲁尼说,“这里的每个人都做过坏事,杰克曾努力试图得到莉娜没做过错事的回答,但莉娜给出的回应是'我幸存了下来'。也许你会对莉娜这句话的隐藏含义产生争议,但你永远无法理解她当时的处境。” 了让《柏林迷宫》表现出《美人计》、《卡萨布兰卡》、《第三人》和《漩涡之外》等经典黑色电影的独到氛围,索德伯格决定遵循黑色电影的传统进行拍摄,在主题和技术上都一丝不苟。他不仅采用了怀旧的黑白画面,还使用了早期的镜头和配乐,并在背景拍摄中模仿了背投式效果。他将拍摄局限于片场和有限的外景地,并借用了一些资料影片,其中的一些镜头是比利·怀尔德和威廉·惠勒在战争刚结束不久的柏林拍摄的,这些珍贵的史料不仅为影片提供了历史背景,还有助于确立影片勿庸置疑的真实基调。 另外,索德伯格还指导演员用40年代的方法进行表现,是在摄影机前表演而不是用摄影机捕捉演员的表演。一切停留在外在形式,而绝少涉及内心。·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希望影片整体都是用好莱坞老式的电影方法来拍摄的,他甚至禁止摄影师使用现在非常流行、复杂精密的变焦透镜,改回过去使用的那种需要调焦距的镜头。此外,片场只能使用白炽灯,这种粗糙、不自然的光源正好可以加重画面的颗粒感。同时索德伯格还不让使用无线麦克,导致片场所有的工作人员只能用耳语轻声地说话,以免影响影片的拍摄质量。录音也是用最老式的方法:工作人员要将麦克固定在支架上,然后举到演员们的头顶上,这种做法就逼着演员在念台词时,几乎是用喊出来的。 ·胶片的高宽比为1.66:1--现在的电影院已经没有这样的放映设备了,所以影片仍然是在宽银幕1.85:1的影院上映,画面无法填充的部分用大黑边代替。 ·索德伯格要求一些动作场面要乔治·克鲁尼亲自上阵,结果他那一直没好利索的背伤再次复发。 ·影片拍摄期间,托贝·马奎尔的未婚妻为他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儿,马奎尔在片场得到了所有人的祝福。 ·乔治·克鲁尼和史蒂文·索德伯格已经决定关闭他们共同经营了六年的Section Eight制作公司,其最后一部作品是正在拍摄的《十三罗汉》……索德伯格同时也表示自己不善经营,希望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电影事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