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pted
(2006)
【荒唐的背后】 《录取通知》讲述了一个表面看似非常荒唐可笑的故事,然后荒唐背后,却是一群勇敢的年轻人不按常理出牌,通过不同的大环境以及个人的智慧比拼,将社会标准和对未来的期望重新定义,改革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在影片中,他们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些完全游离在常规人群之外的另类分子,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懒惰”,但却勇于改变现状,为自己的未来抗争,巴特比·盖恩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常常以退为进,以逃避家庭作业和课业压力为己任,可是一旦被逼到进退两难的境况里,他却努力寻找自救的办法,并以成功告终。 分、分、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看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生们都难以避免升学的辛苦和压力。而《录取通知》就像是一个用来让人清醒的警钟,告诫那些仍然身陷因无法升学而苦恼异常的年轻一代,虽然进入大学已经成了社会标准中的“优秀级别”,可是对于个人来说,更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形式,而不是都像无头苍蝇一样硬要挤上那座独木桥,于是,《录取通知》提出了一个疑问,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故事发生?影片中主要对焦的还是美国教育体系中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但剥夺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还剥夺了他们从各方各面吸取知识的权力。 影片正好质疑了那些在社会大环境下已经形成的某种错误观念:是不是只有经历过大学生涯,才是未来会成功的前提?现在,“考入大学”对于人们来说,似乎已经失去了本身应有的价值,而是单纯地变成了某种机械的行为,而我们也认为那些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人,要更有想法一些,更有才能一些……故事的灵魂之处就在于,《录取通知》里的学生可以自己决定他们应该走的路、应该学习的科目、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 第一次做导演的史蒂夫·平克早已凭制片人和编剧的身份在好莱坞的喜剧界家喻户晓,他曾为约翰·库萨克两部评价颇高的喜剧编写过剧本--1997年的《布兰克》(Grosse Pointe Blank)和2000年的《失恋排行榜》(High Fidelity)。总的说来,平克的这个导演位置坐得还是非常舒服的,因为他背后全部是在喜剧方面非常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在帮助他,而且,他在片场的虚心也赢得了所有人的赞扬,即使他不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导演,至少很合格,因为他将其他人的经验联系到一起,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平克认为,这人嘛,总有犯错的时候,何况自己还是第一次做导演,吸取别人的经验和长处,可以有效地减低错误的发生频率。而且这部影片中的演员对于观众来说也都是生面孔,不过,虽然他们缺乏舞台经验,却用自己的充沛的精力和难以磨灭的热情填补上了。 【正确对待“Accepted”】 大学在社会上应该属于一种服务体系,不应该强迫你坐在那里听从老师硬灌入脑子的数理公式,这个体系应该是为你服务的。然而,现今的年轻人都被塑造成同一种成功模式:好好学习,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找到一份赚钱最多的工作--虽然这样的人生干净利落,却实在是乏味异常。 当然,也有人非常喜欢自己的人生可以遵循这样一种既定的模式,这是一种利弊相抵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一名失败者,通向成功的道理有很多条。这里的“Accepted”有两种意义,第一种当然就是“录取”,而另一个潜在的意义则是“认同”。有时候,“录取”可能只是你在人生叉路上的一种选择,但“认同”才是你殊途同归的最终方向。当然,想要“认同”,被接受是首要的,代表着一种自我的肯定,可是需要记住的是,这并不能决定你是谁,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更不能决定你将来在社会上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然而,这些观念却支配着大学教育。 《录取通知》就传达着这样一种“认同”的观念,与目前年轻人在传统教育被教授的知识完全相悖,然而史蒂夫·平克并不是想批评现有的教育体系,而是希望人们能够从影片中认识到:如何让大学生活适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所以,当你将影片的主题概念简化,就会得出一个简单的道理:认同别人,但最重要的是认同自己。“认同”属于那些传统概念中的失败者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胜利,这样一部被概念化的影片所追求的就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讲述的是人类要如何合理善用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影片取景工作全部在加州南部的圣费尔南多和橘子郡完成。 ·新晋偶像派亚当·布罗迪(Adam Brody)因为档期问题而退出了影片的拍摄工作。 ·影片中哈门大学的原型即是位于橘子郡的查普曼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