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2004)
新导演
前两部影片的导演克里斯·哥伦布放下导筒变成了制片人,将导演的位置让给了阿方索·卡隆。在接手本片之前,卡隆根本不熟悉哈利·波特,在看过了斯蒂芬·科洛弗改编的剧本和系列小说之后,卡隆已经难以自拔了。他认为这不仅仅是魔幻故事,还相关成长、身份、友情、社会地位和种族等诸多问题。“能够被委以重任我感到十分高兴。这是一部深受广大影迷推崇的影片,有着无限的延伸空间,这注定了它将是一部成功的电影。而与这些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演职人员合作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卡隆说,“我希望能够成功的将复杂的故事搬上银幕与全世界的影迷们分享。”
如何处理迈向成长期的哈利、赫敏和罗恩的个性变化是全片的重点,在这点上来看,卡隆是完全胜任的,在他的上部影片《你妈妈也一样》中,他将青少年如何走向成熟的过程表现得生动深刻。“阿方索能够很敏锐的察觉青少年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制片人大卫·海曼说,“《你妈妈也一样》讲述的是青春期结束前的最后阶段,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所涉及的则是青春期如何开始。片子与前两部比起来会更加深沉,更加成熟,而且更加适合成人观看,就像原著一样。当然,阿方索的导演风格与哥伦布不会一样,而且我认为片子中应该能够体现出这一点,因为导演是影片的核心。”[1][1]
克里斯·哥伦布认为卡隆与年轻演员的沟通能力超常,而且具有惊人的叙事能力。哥伦布说物色另一位导演是一支“双刃剑”,这个导演不但要乐于接手已经成形的影片,而且还要融入自己的视点和特色,也就是说本片不但要延续传统,还要突显新意。阿方索与哥伦布导演风格的显著区别在于两人对待影片的态度问题。哥伦布对于家庭的气氛把握得很好,这一点在《小鬼当家》系列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当然还包括头两部《哈利·波特》。在他的电影中推崇一种幻想风格,孩子们很少能在他的影片中看到现实社会的缩影,而卡隆则恰恰与之相反。罗琳非常喜欢卡隆执导的《小公主》,所以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她鼓励卡隆要不拘一格,而且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对小说情节肯定要有所取舍。[2][2]
角色阐释
主要演员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森和鲁伯特·格林特在本片中也都面临着巨大考验,他们不仅要完成角色青春期的转变,还要第一次失去导师克里斯·哥伦布的引导而独立表演。在电影开拍前,卡隆要求小演员们每人写一篇关于他们饰演的角色和他们自己的文章。艾玛·沃特森非常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写了一篇长达16页的文章。她的文章详细分析了赫敏的性格、动机以及她在故事中的成长。丹尼尔则翻遍原书写了一篇一页概述,内容中规中矩。而鲁伯特则完全忘记了“这项作业”,他甚至向导演解释说:“罗恩也不会写。”三位小演员的反应恰好与他们在电影中的角色性格高度一致:赫敏的认真、哈利的直接和罗恩的“偷懒”和随性。这一细节不仅成为片场的趣事,也让卡隆更加确信选角的正确性。[3][3]
在这次剧组组织的自由交流中,卡隆还向他们提了这样一些问题:对你来说,13岁意味着什么?13岁与11岁或12岁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典型的年纪,在这个年龄的孩子可能要改变很多。你可能想要改变穿着服装的样式,改变形象,改变争论方式。”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说:“本片对哈利·波特这个人物简直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造。他变得更富有敌意了,他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具有侵略性,我是指所有13岁的孩子都有的。哈利·波特开始对身边发生的很多魔法现象习以为常。在处理魔法学校的一些事情中,他也变得很轻松,但他却在如何与人交流的问题上变得很偏执。”卡隆就此说:“孩子们到了青春期,所以对一些事情会变得有些愤怒。在本集中我不会去压抑这些情绪,正相反,我会让他们释放出来。这并不等于提倡或者鼓励,仅仅是让他们释放出来。我并不想让这些角色在感情上美丽无暇,有时他们会失去自制力,这也很正常,至少我允许。我希望他们自然一些。”
风格变化
阿方索·卡隆在片中通过户外实景拍摄和长镜头调度,彻底革新了系列前两部的视觉风格,使霍格沃茨看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地方,而不仅仅是一组布景,为魔法世界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感与空间逻辑。“我们开始连接空间,”卡隆说。“你看到的是大厅,就在大厅外面,你看到一条走廊通向楼梯。然后你走上楼梯去格兰芬多宿舍。或者,如果你走过木桥,你会进入一个由巨石组成的小花园。当你经过巨石并沿着这条特定的路走时,你会到达海格的小屋。”[3][3]基本上,霍格沃茨及其场地的整个布局和结构都因这部电影而改变,尽管续集的大部分内容保持不变,但接下来的每一部电影都对城堡或环境进行了一些改变,以更好地适合讲故事。[1][1]
既然正值青春期,自然会对流行文化和时尚趋势异常敏感,魔法学校中的孩子们也不例外。卡隆曾到很多英国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学生们的穿着,结果没有哪两个人是相同的。每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用独特的衣着来表现个性,所以在片场,卡隆让这些小家伙们想怎么穿就怎么穿。为了让服装同影片风格相一致,服装设计师简尼·特米梅就此做出了细微调整,将颜色变淡,并且提供了汗衫、套头衫和羊毛衫等多重选择。甚至在哈利·波特骑魁地奇的一段中,剧组特意安排了雨景,于是一种新型的防水面料得以应用。说到雨景,可谓正好迎合了本片忧郁的风格。因为本片的故事比过去的两部更阴暗,所以照明也更沉闷,并夹杂着更多的阴影。卡隆很谨慎的使用特写镜头,而是用大量的广角镜头讲述故事。影片剧组在苏格兰的科峡谷拍摄时巧遇了长达28天的阴雨天气,与拍摄要求不谋而合,令摄影师迈克尔·薜辛欢快不已。苏格兰多变的天气和自然光在片中的巧妙利用,增强了场景的沉浸感和真实感。[2][2]
道具
在设计活点地图时,电影的视觉设计师决定放弃传统的边缘被烧毁的卷起藏宝图,而是将其设计成多层折叠地图,每一层都代表霍格沃茨城堡的不同层次。地图上描绘的各种区域和物体的形状是用文字定义的,而不是绘图员的线条。这张地图印在白纸上,随后用浓咖啡“陈化”,使其看起来像旧羊皮纸。时间转换器是电影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沙漏和古代天文仪器。道具团队在设计时特别注重细节:外部由黄铜和玻璃制成,内部的金色沙粒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沙粒的流动速度经过精确计算,以配合剧情中时间倒流的节奏。为了让演员在转动时间转换器时感到真实,道具团队为其添加了机械装置,使其能够顺畅旋转并发出轻微的“咔嗒”声。将半鹰半马的巴克比克搬上大银幕可谓让主创人员煞费苦心,仅完成蓝本就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建造模型用去了将近一年时间,用CG生成运动中的巴克比克也是几经周折,而其中最棘手的技术莫过于让鹰的羽毛同身体的运动相协调。三层的“骑士公车”是片中又一亮眼装备。制作能在公路上奔跑的三层巴士并非易事,车体取自伦敦巴士,底盘是重新制作的,以便能承受特制的车身。片中“骑士巴士”以100英里时速在公路上飞奔的场景是在伦敦拍摄的,用了数周才拍摄完成。在实际拍摄中,公车的时速只有30英里,而其他车辆的时速已降至8英里。[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