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爸爸上学7.0

Bearing father to school

(1997)

创作缘起

电影《背起爸爸上学》的编剧王浙滨在随笔中记录了当年选择这样一个故事的缘由:1996年春节,很久没有联系的老朋友张和平突然打来一个电话,希望我们能合作拍摄一部电影。我信缘份,更何况冥冥之中有一种感觉,我们的合作定会带来成功。电话、传真,来来往往,我们共同努力寻找彼此感兴趣的题材。终于看到了《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背着父亲上学》。文中介绍了甘肃省庆阳地区一位农村少年李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地区师范学校,面对着瘫痪在床无人照顾的父亲,无奈之下,十六岁的李勇只好卖掉全部家产,背着父亲走进校门,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于他“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张和平被感动了,也许这篇短文唤起了他对自己少年求学的回忆,他一次一次给人讲李勇的故事,找电影感觉的同时进行市场判断和论证,王兴东被感动了,他认为李勇这个人物有压力,有动作,立得住,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我也被感动了,我喜欢那一个“背”字,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使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卖掉家产“背”着父亲进城去上学?那将是一段怎样不寻常的父子亲情?他今后的路将怎样走?他的生命将承受一个怎样的重负?脑子里一串串的问号。还有令我感动的一个原因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恰与李勇同龄,同一片蓝天下,生活之路却完全不同。李勇少年丧母,生活磨难,求学艰辛,铸就成了他独立顽强的性格。我的儿子从一降生就被亲情之爱所包围,生活条件优越,他对苦难的感受或许只是-个空白。我并不是想让儿子的生活多一些苦难,但我却想让他对苦难的到来多一些承受力,对他人多一份同情心,在未来的生活中懂得爱和被强。我常常以一个女人的角度或是一颗母亲的心来决定我的创作,因为这会给我以情感和动力,为了我的儿子和那些与我儿子一样在城市里长大、在优越条件下生存的孩子,我也应该去完成这个剧本。[1][1]

人物原型的生存处境

为了深入了解本片故事原型人物李勇的处境,编剧王浙滨在李勇生活的地方实地考察了一个月,她写道:当我第一次走进李勇曾经住过的学生宿舍看到几十个娃挤在一条床板上,床板上铺着稻草。娃娃们掏出从家里带来的馍,什么菜都没有只有白开水和馍。冬天,馍冻成冰坨,放在怀里化了再吃。夏天,馍发了霉,剥掉皮再吃,年年月月天天如此。我问娃娃们,这样的条件上学苦不苦?娃娃们笑了,说:苦啥?白馍好吃哩,俺爸上学时还吃不上哩。我忍不住流泪了。当我第一次走进李勇就读过的小学校操场看见娃娃们都趴在操场上,每人一块地方,地当纸,树枝当笔,在地上练习写字。我问在烈日下埋头写字的娃娃们,为什么不坐在教室里写字?一个娃娃对我说,在地上把字练习好了,本本上就不会写错字哩,家里也就不用买橡皮了。当我在老师那里看到孩子们写得工工整整、足可以让我儿子当字帖的作业本时,我忍不住流泪了。当我第一次走进李勇在学校旁边租的简陋的房子,李勇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跑回家给瘫痪在床的父亲喂饭,我问他是什么样的力量能使他做出这样的举动,背着父亲进城上学?他说:因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可是每一个集上,爸都给他买一根麻花,不为别的,就为这。我忍不住又一次流泪了。[1][1]

参考资料

  • [1] 王浙滨.生命承受之重——《背起爸爸上学》编剧随想[J].电影文学,1998,(03):19-20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