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7.0

Zhan Tianyou

(2000)

史迹调研

19983月到20014月,前后三年两个月,导演孙道临和剧组成员对詹天佑这位伟人逐渐加深认识,寻找到了适当的表现方式。导演阅读多本记载詹天佑的事迹的书,包括他的日记、书信和论文选集。导演认为有限的几本书上得到的资料和理念是不够的还需要走进他生活过的广阔世界尽可能让自己浸润在他的世界中,让他的形象能在创作者脑海中活起来。

在上海和铁路方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导演孙道临、编剧于力与上海铁路局同志一起从北京经南口、居庸关、青龙桥到张家口然后南下到武汉、宜昌、成都、洞庭湖畔的岳阳、广州以至广州北局的盲仔峡。所到之处当地铁路局同志热情地带他们实地考察,尽可能叙述自己所了解的当年情况詹天佑先生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并组织座谈和无保留地提供有关资料。在广州詹天佑出生地荔湾区的同志以及省社会科学院张磊院长分头找来不少学者、知情者和电影创作人员座谈,在采取何种历史观的角度去认识詹天佑上提供了很大的启发。

剧本创作

经讨论,剧组达成共识:过去对詹天佑的宣传和记载有关19051909年京张铁路业绩方面的较多较突出,而1909年到1919年他逝世这10年的业绩较少提及。修筑京张路是詹天佑毕生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但是詹天佑在京张路成功以后这10年中的业绩是不能忽视的。这10年中在人事关系和他所经受的压力上,比京张路时期更为复杂和艰难。通过他在我国政局变化所造成的命运的大起大落就能更充分地凸现出他性格的多面、情感的错综变化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对于人物性格发展的描绘影片的历史气度、戏剧性和可看性都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整体结构,可以更为丰满地写出科学精神和民族精神在他身上的高度融合。除此之外,写出京张路成功后10年中他的境遇,还可以同时带出一个副主题: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剧本在一年零九个月的创作过程中九度易稿,创作者逐渐明确了电影《詹天佑》的主要冲突:詹天佑及一些爱国者向列强反动势力争取控制自己国家命运的矛盾。在京张铁路开始修建前,除了詹天佑曾为慈禧太后修建了一条长仅40华里的谒陵铁路之外,修路大权实际上全都控制在列强的手中。为什么列强要这样把持在中国的修路权?当时日本的《朝日新闻》透露,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在铁路两旁,列强把持修路权是为了要牢固控制中国的命脉。因此,詹天佑所进行的斗争,不只是为了修几条铁路的斗争,而是为了争取中国人控制自己国家的命脉的斗争。点清这矛盾的性质,实质上也就更有力地点明了詹天佑所从事的斗争的价值和意义。

选角与表演

电影《詹天佑》年代跨度较大要在有限篇幅内把时代的变化与人的心境表达出来要求演员的表现有人情味,还要掌握片子的节奏孙道临不希望片子拍得枯燥,要有可看性,充分表演詹先生的激情所以对于选谁来演詹天佑很伤脑筋。孙道临感叹道:我如果年轻我希望我自己来演,但我已不年轻了。”作为一个演员,孙道临的艺术成就已然载入史册,他在银幕上塑造的《渡江侦察记》中的李连长、《不夜城》中的张伯韩、《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李四光》中的李四光、《非常大总统》中的孙中山等。早在1963年,著名导演凌子风就约他主演《詹天佑》,但由于客观原因,该片的拍摄计划被搁浅了。1998年,在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关注下,这部电影又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并由年逾古稀的孙道临执导。

一天,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领导向孙道临推荐了曾成功塑造陈毅将军银幕形象的冯淳超孙道临对他很满意:“我请他过来,交谈后觉得他很敬业,就试妆,比较接近。试妆后又试戏、试镜头,感到他对人物的表现有自己的想法。与我合作的导演对他的表现颇满意。这样,很顺利确定了主角。”

孙道临介绍说摄制组成立后开始没有什么报酬,到第二年才有一些补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大家靠着一种拼劲克服困难。尤其让他感动的是不少人拒绝很高的片酬自始至终参加影片的整个拍摄。[1][1]

传统特技

电脑特效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但本片依然采用了人工与实景的传统特技手段。影片中最需要特技的是机车坍陷和幻梦两场戏大部分特技镜头都是用手工和模具完成的。特技班子于酷暑时节在苏州太湖旁水池中埋头苦干,用手推动水浪烟火技师赶着研究出的机车模型排汽设备,让火车模型在小铁轨上排着白汽运行,并模拟出塌陷的机车头扎入水浪中的惨状;制作模型模拟出火车在之字型铁路上行驶的画面;模拟出长城崩塌和地裂,并让演员亲身坠入灌满血水的人造深渊……[2][2]

参考资料

  • [1] 沈飞德,张鑫.孙道临执导影片《詹天佑》[J].世纪,2001,(02).
  • [2] 孙道临.走进詹天佑[J].电影艺术,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