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元素6.3

The Fifth Element

(1997)

【关于构思】   可以说《第五元素》是导演吕克·贝松在科幻片领域的回归,因为他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科幻题材的《最后决战》。“当我拍摄一部电影时,我希望带领观众远离他们的日常生活,”贝松说,“我会说,让我带你到没去过的地方吧,一些只有在梦境中才去过的地方,比如地下、海底和太空。出于梦想和逃避,我对这种电影很着迷。”   影片片名“第五元素”源自古希腊物质组成学说的四种元素:土、气、水、火。在中世纪,四元素说曾经作为了炼金术的理论依据,炼金术士们认为只要改变物质中这四种原始性质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属变为黄金。另外,这四种元素在一起可以产生出第五元素,那就是人。   从16岁时开始,吕克·贝松就开始构思这个故事,而当时他还不知道第五元素的概念。贝松回忆说:“那时候写作只是为了找乐子,为了逃避每天的生活,去进入这个梦想的世界。我并没想过某一天会拍摄它,而这个故事也逐渐发展为2、300页。多年之后,我开始考虑可以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   直到《碧海蓝天》和《尼基塔》在国际赢得赞誉并取得商业成功之后,贝松才真正考虑《第五元素》,他说:“在拍完《尼基塔》之后,我开始严肃的看待这个故事,将它改编成剧本的形式。初稿有400页,拍摄经费需要1亿4500万美元,不过在初稿中,我信马由缰,根本没考虑可行性的问题,我把想看的都写了进去,后来我才开始思考实施的问题。”   在第三稿完成之后,贝松开始与编剧罗伯特·马克·卡门(Robert Mark Kamen)共同修改剧本,两人最终决定将故事一分为二、“我们完成剧本是为了能够拍摄,”贝松解释说,“所以一旦有所需求,续集剧本已经完成,尽管这不在计划之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贝松还曾道出鲜为人知的巧合:“有一天我的父亲无意间发现了柏拉图关于这个题材的相关作品,他拿着书对我说,你知道你的电影被翻版了吗?我拿来一看,柏拉图所写的内容与我的剧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第五元素》中,贝松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在另一个空间存在着生命的相对形式,并不是由生命力所构成,而是黑暗的罪恶。贝松解释说:“生命力与这种罪恶的生命形式是对立的,就像火和冰一样,生命力越是旺盛,就越会唤起和激怒对应的罪恶。”   在《第五元素》中的第23世纪。人类穿梭于星球之间,到处散播这种生命力,让黑暗势力愈加不安。“我们的存在让它们窒息,它们要反击,要灭绝一切能量和光亮的所有来源,消灭动物、植物和人类。但它们存在于另一个空间,这是局限所在,”贝松说。   影片中最独特的莫过于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未来世界,贝松说:“我们着眼于所有人类的历史,以获取2259年最合情合理的设定。故事发生的时间很精确--2259年3月18日凌晨2点,当时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人们如何生活和思考?这对于我创造这个故事很重要,因为要让观众接受这种真切未来的可能性。”   结果是,在未来的世界中,出现了代表宇宙间善良力量的外形丑陋的蒙督沙瓦人,和邪恶黑星的地球代理人佐格所率的贪婪残暴的孟加罗军队,当然,还有我们前所未见的全新的地球。 【关于筹备】   为了将未来世界搬上大银幕,制作设计师丹·维尔(Dan Weil)担负着艰巨使命,早在1988年,他就曾参与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的拍摄。1993年,在维尔的监督下,一支由顶尖级设计师和插图师组成的团队开始了漫长的筹备过程,期间还要与化妆部门和著名服装设计师让·保罗·戈蒂埃(Jean-Paul Gaultier)密切协作。为了筛选这支精英制作设计团队,贝松看了几百位设计师的作品,除了丹·维尔和法国著名插画师让-克劳德·麦兹埃尔(Jean-Claude Mezieres)之外,贝松又看中了7位艺术家。整个设计过程长达1年,最后完成时,有些人甚至有些害怕这个浩大的项目,因为在当时还不可能实施。   贝松很快将失望转化成动力,当时他正在写《这个杀手不太冷》,在30天内,贝松就完成了剧本,两个月后,《这个杀手不太冷》开始进入前期准备阶段。众所周知,《这个杀手不太冷》取得了比《尼基塔》更大的成功,贝松在国际影坛的声誉被进一步提升,哥伦比亚公司随即看中了《第五元素》的拍摄计划。   曾在《蝙蝠侠》、《夜访吸血鬼》和《异形3》等影片中担纲化妆师的尼克·杜德曼(Nick Dudman)负责制作片中全尺寸的造型服装、自动木偶、外星人的太空服和大量五花八门的器官道具。贝松说:“尼克总是将最优秀的呈现给我们,而最让我信服的是他的工作热情。”   影片中未来城市的画面由模型和数字特效共同组成,而担任特效总监的正是曾制作《真实的谎言》、《夜访吸血鬼》等100多部影片的特效奇才马克·斯泰森(Mark Stetson)。   为本片担纲配乐的艾瑞克o塞拉(Eric Serra)在为贝松的《最后决战》创作乐曲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吉他手,从那时起两人就开始合作。作为当今法国乐坛的重要人物,艾瑞克·塞拉将007系列带入了90年代,他为《007:黄金眼》创作的配乐成为了007音乐中的现代经典。在贝松看来,导演是眼睛,电影作曲家就是耳朵,他和塞拉已经共事了15年,合作了7部影片,两人间的默契自不必说。   早在合作本片之前,贝松就与布鲁斯·威利斯相识,他回忆说:“我和布鲁斯在5年前初次相见,从那时起我们就一起讨论了剧本。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在拍摄经费全部到位和剧本准备就绪之后,我去纽约将剧本交给了他,然后我出门购物,当我两小时后回到他面前时,他说道,Ok,让我们拍吧。” 【关于拍摄】   在毛利塔尼亚完成一周的取景之后,影片的主要拍摄于1996年1月8日拉开序幕,片中精美的布景是在伦敦松林制片厂的9个摄影棚中搭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贝松的执导方法,他就像摄影师一样身体力行,这是他从早期的小成本电影中养成的习惯。在拍摄期间,特别是在特写镜头中,贝松总是出现在场景中,在拍摄的同时修改演员的表演。“有时我会抓住演员的肩膀让他移动到我想要的画面位置,”他说,“如果这段镜头拍得不好,我会不喊‘Cut’而直接与演员进行交谈,我不想浪费‘Action’、‘Cut’然后重新再来所消耗的能量。”   贝松将这种方法比作外科手术:“你可以剖开某人的胸膛,伸手进去按摩心脏,他的生命便可以重新复苏,而在喊‘Action’和‘Cut’之间,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直到演员疲倦或透不过气时,我才会说‘Cut’。”   除了之前与贝松合作过的加里·奥德曼之外,其余的演员都对贝松这种零距离的执导方式很吃惊。布鲁斯和伊恩(Ian Holm)起初都有点心烦意乱,不过不久之后,他们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方式,因为他们知道导演不是在几码外盯着监控器,而是在表演中与他们同在。·本片是吕克·贝松与制片人、高蒙影业首席运营官帕特里克·莱杜克斯(Patrice Ledoux)的第四次合作。 ·在影片开拍的一年前,所有情节串连图板就已经完成。 ·本片是第50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式影片。 ·片中莉露所说的语言是由吕克·贝松发明的,并被米拉·乔沃维奇完善,到影片拍摄结束时,两人已经完全可以用这种语言进行交谈。 ·片中Fhloston大堂中的爆炸场景是影史上规模最大的室内爆炸戏,造成的大火险些让场面失控。 ·当科本·达拉斯醒来时,卧室墙上的日期显示为2263年3月18日,3月18日是吕克·贝松的生日。 ·片中善恶双方的代表人物达拉斯和佐格从未谋面,而且也从未有过联系。 ·片中数字“5”出现多次,比如佐格在计时器还剩5秒钟时阻止了炸弹爆炸,孟加罗人的炸弹定时5秒起爆,接近影片结尾时鲁比说每隔5分钟就会有一枚炸弹爆炸,博士在结尾时说莉露和达拉斯还需要5分钟,鲁比的节目在5点开始。 ·本片耗资9000万美元,在当时是高蒙影业拍摄投入最高的电影。 ·影片的特效耗资8000万美元,成为当时特效投入的最高纪录。 ·Lenny Kravitz和Prince是片中鲁比的原型。 ·片中迪娃所唱的歌曲源自歌剧《拉美摩尔的露契亚》(Lucia Di Lammermoor)。 ·佐格的ZF-1武器系统源于AKSU-74紧凑型突击步枪。 ·在影片开拍时,制片方决定将米拉·乔沃维奇的棕发染成橙色,为了保持鲜亮的颜色,乔沃维奇的头发必须反复染色,以至发质严重受损,后来只好改戴假发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