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8.7

Red Sorghum

(1988)

选角经过 

杨凤良导演当时在《红高粱》剧组任副导演,他披露了当时寻找演员的过程:“当年巩俐还在中戏表演系读二年级,也就22岁。‘我奶奶’这个角色很关键,寻找的过程也比较费脑筋,找了几个人选,史可也是候选人。正准备回去的时候,北影导演李文化的女儿、当时也正在中戏导演系读书的李彤说:‘巩俐演这个角色肯定合适’。和巩俐见面谈了不到10分钟,她当时看上去很瘦,但是很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分别给巩俐和史可做造型,发现感觉不太一样,后来又拍了她们两段小品,还是觉得巩俐更合适。”张艺谋曾谈到他第一次与巩俐见面时的情形:“第一印象是清秀、聪明。当时她穿着一件宽大的衣服试镜,与我想象中的女主角对不上号,经过进一步接触,发现她的性格正是人物需要的,外表很纯,不是那种看起来很泼辣的样子。外表不张扬、夸张,但性格又可以很好地传达出来。”杨凤良称:“《红高粱》剧组选演员实际上出发点特别简单,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也没有所谓的炒作,就是想找长得像的人物。选择姜文也是如此,那时他已经演过《芙蓉镇》了,可以算是很有经验的演员,我们知道他演过,有意不去看《芙蓉镇》,如果看过他演的秦书田,或许就不会选他演《红高粱》中的‘我爷爷’。当时的想法极其简单,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顾忌,干净得一塌糊涂,包括那时人的心境也是如此,现在再也找不回来了。”[1][1]

参赛经历

1987年11月,次年初的柏林电影节报名工作便已展开。中影公司决定推选《孩子王》《选美记》参加。到12月22日,电影节主席哈德尔致电电影局与中影公司,通知《孩子王》正式入选了主竞赛单元。就在这时,戛纳也向陈凯歌递上橄榄枝,邀请《孩子王》前往参赛。一番紧急的商议,西影厂推荐了张艺谋刚刚完成的处女作《红高粱》。张艺谋不想错过去柏林的机会,他玩了命似的加班加点,4天后的12月26日,此前声画尚未统一的《红高粱》加急赶制出了第一个拷贝。最终,《红高粱》赶上了1987年北京飞往西柏林的最后一班飞机。圣诞节假期后,得知更换影片的哈德尔非常生气,他对这部替代者一无所知,包括导演张艺谋。可很快,不情愿地看过拷贝后,哈德尔的态度有了180度的转变。他兴奋地对电影节的中国选片人余玉熙说,“这就是柏林电影节要的片子!”国际上获奖的消息,很快传回国内。张艺谋也感受到了这奖项背后,正浓烈聚集的强大气场,“整个中国,都在扬眉吐气地往起站!”[2][2]

参考资料

  • [1] 类成云.理想导演的“不理想”创作——杨凤良及其电视电影[J].当代电影,2008,(04):58-61.
  • [2] 中国电影报道.入围柏林主竞赛!这部新片对张艺谋的意义堪称重生[EB/OL].2019年0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