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局的枪声7.9

The Gunshots of Secrecy Bureau

(1979)

片名来源

影片开拍时用的是小说之名《战斗在敌人心脏里》,后改名为《黎明之前》,拍摄完成后,导演常彦又决定改名为《保密局的枪声》。

创作背景

1978年,导演常彦本来计划拍摄《济南战役》,因故未能拍成,彼时东影厂苏云同志建议抓一个其他题材。编辑郑荃也提出想为常彦写一个“周总理在重庆”的剧本,常彦觉得不错,于是郑荃便和助手金德顺前往青岛取材(因郑荃解放前于青岛入党)。期间无意中发现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1][1]他们觉得小说故事情节惊险且精彩,适合改编成电影,就写信向常彦推荐。常彦从图书馆借来原作观看,认为从电影艺术角度讲这本小说很有潜力,因此决定把小说搬上银幕。

但彼时东影厂对以小说为依据而改编的初稿不甚满意,但常彦向苏云表明自己有把握做好,并向厂里提出希望开一个在无提纲、剧本初稿未通过的情况下带一个班子前往上海收集资料、深入生活、重新制定剧本的先例,厂里最终同意。于是导演郑荃及徒弟高洪宝、编剧郑荃及徒弟金德顺四人前往上海,在上海党委、上海档案馆的积极支持下查阅档案(上海警备区敌伪档案)、收集资料,并访问多位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还前往上海提篮桥监狱访问尚未被“平反”的人员。[2][2]此后,经大家集体讨论,形成了剧本《战斗在敌人心脏里》,获得长春电影制片厂同意,影片于1978年9月开拍。

创作理念

为求脱出俗套,导演常彦在影片结构上特意没有把主人公得到敌特潜伏计划作为全片中心,而是试图以主人公在敌人“心脏”中隐蔽下来取得信任,直到获得潜伏计划等诸多情节构成一个奇峰迭出的布局,然后采取层层攀登的手法在每一个“出乎意料”上做文章,从而最终阐明全片的主题: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为此,他在文学剧本基础上增写了影片的序幕和尾声,打破常规,不让影片结束上主人公刘啸尘身上,而是在结尾处突出老三(常亮),以深化主题。

角色塑造

在演员表演与角色塑造方面,导演常彦的创作理念便是突破特殊时期的“三突出”原则,他鼓励大家大家解放思想,演正面人物的演员不要把地下工作者视为超人,对反面人物也不要在外形上丑化,主张摒弃脸谱化、公式化的表演方式。而首要把他们还原成人,“按人演”,[3][3]按人物性格演,因“性格决定人”。

此外,张仲年等角色的经典台词,诸如“站着进来,躺着出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等,看似是创作人员的积累,实则系上海档案馆的真实记录,观众颇感影片的真实,因为台词恰是真实的历史。

美术设计与人物造型

在人物造型设计上,常彦要求化妆师遵从生活化与真实性的原则,不得故意“丑化”反面人物,要像对待正面人物一样。对于布光,他要求生活化光线处理与戏剧化光线处理兼而有之,坚决摒弃特殊时期“敌远我近、敌俯我仰、敌暗我亮”之类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观念与方式。

影像风格

导演常彦最初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后转做摄影师,并进入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修科学习,系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摄影师。本片具有独特的黑白影像风格与光影效果,独树一帜,常彦自述摄影学习与摄影师工作经历对此后的导演工作如虎添翼。

影片使用黑白胶片进行拍摄,是偶然亦是必然。因本片并非当时厂里的“重点片”,故提供给常彦的胶片仅为“代代红”,常彦心里“不甚平衡”,担心技术失败。但转念一想,与其使用质量不好的彩色片,不如使用质量好的黑白片,黑白灰三色调处理好,亦可呈现出丰富的色彩。且黑白胶片可“藏拙”,不涉及色彩还原,且使得影片具有与题材样式相符的历史凝重感。[4][4]

映后效果

影片上映后,观众踊跃,争相观赏,电影院里“ 盛况空前”。[5][5]最终收获6亿的观影人次,以及1.8亿的票房收入(一张票三毛钱,收入上缴国家,常彦得到360元奖金)。


参考资料

  • [1] 张锦,谷鹏,周夏等.常彦访谈录[J].当代电影,2010,(09):83-88.
  • [2] 张锦,谷鹏,周夏等.常彦访谈录[J].当代电影,2010,(09):83-88.
  • [3] 张锦,谷鹏,周夏等.常彦访谈录[J].当代电影,2010,(09):83-88.
  • [4] 张锦,谷鹏,周夏等.常彦访谈录[J].当代电影,2010,(09):83-88.
  • [5] 韦华.精巧安排出奇制胜——《保密局的枪声》的情节与悬念[J].电影艺术,1979,(0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