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5.9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1974)

·电影拍摄期间,实际上并不存在东方快车。电影中使用到的那辆东方快车并不能运行太远的路程。现在只有部分火车的车架还保存在博物馆里,而且多数是在比利时。 ·84岁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出席了电影的首映礼。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部完全满意的电影改编作品。此外,她还认为艾尔伯特·芬尼与她心目中的波洛的形象最接近。电影放映大约一年之后,她就去世了。 ·艾尔伯特·芬尼当时是38岁,比角色波洛要小很多岁。为了在外表上更加接近这个年纪约55-60岁的古怪的比利时人,芬尼的脸上做了特殊的化妆处理。 ·英格丽·褒曼本来是定下出演Dragomiroff公主,但最后还是选择了Greta Ohlsson,一个有点疯狂的瑞典老妈妈,尽管这个角色比公主的戏份要少一些。 ·使得英格丽·褒曼获得奥斯卡大奖的表演,应该归功于这样一个单独的场景:她被波洛审问时,完全是一个不间断的长镜头,大约有五分钟的时间长度。英格丽·褒曼在现实生活中操着十分流利的英语,毫无方言口音。制片方专门聘请了一名语言学老师,教她如何在电影中说一口带有浓重瑞典口音的英语。 ·在最后一幕里,波洛向大家展示他对案件的分析,要求有大量镜头和摄影机角度同时设置在这个狭窄的场景中。然而由于空间太小了无法放置这么多的摄影机,演员们必须为这场戏反复拍上多次。这可就苦了艾尔伯特·芬尼,光是他的独白就有八页纸。 ·电影开拍前,艾尔伯特·芬尼年老装扮的化妆过程往往要好几个小时,与此同时,他还有一个舞台戏剧演出。过于忙碌已经使他严重缺乏睡眠。剧组特意请了一辆救护车开辟的专线,到他家里去接人,在车上他穿着睡衣以便使自己更好入睡。半个小时之后到了摄影棚,化妆师立即在他的脸上忙碌起来。此时的芬尼依旧沉浸在深度的睡眠之中,直到电影开拍。 ·影片开始不久可以看到有很多奢侈的食物被运上火车,实际上这些美食在电影开拍前就被窃贼偷走了。所有食物不得不在中途的巴黎重新买回来,当时的时间还是三更半夜。 根据阿佳莎·克里斯蒂原著改编,故事构想奇特,灵感显然来自上世纪初著名的林堡女儿谋杀案,片头序幕以纯映像交代了与谋杀案有关的绑架案,效果尤其出色。本片制作豪华,阵容强大,摄影与配乐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节奏偏慢。在片中有出色表演的英格丽·褒曼凭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后来拍摄的一批阿佳莎·克里斯蒂影片中,侦探波罗换了演员,《尼罗河上的惨案》是这之后的第一部。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 (1975) 最佳男主角(提名) 阿尔伯特·芬尼 最佳女配角 英格丽·褒曼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保罗·戴恩 最佳摄影(提名) Geoffrey Unsworth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Tony Walton 剧情片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Richard Rodney Benn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