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yboys
(2006)
【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 当导演托尼·比尔第一次看到《空战英豪》的剧本时,才突然意识到,电影工业已经有超过30年,不曾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非常有传奇色彩的“拉斐特飞行小队”进行如此细致的描写了,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故事,一群来自于美国的年轻人,他们从一个自愿参战的普通人,最终变成了受人景仰的民族英雄。 翻看战争电影的历史,被描述数次最多的还是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电影和电视节目都在歌颂二战中的荣誉和英雄主义,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于那些发生在空中的激战,却被好莱坞的电影人们抛在了脑后。《银翼雄风》(Wings)是第一部关注一战中“拉斐特飞行小队”的影片,同时还在1929年拿走了第一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在随后而至的30年代,接连又出现了两部--《黎明侦察》(The Dawn Patrol)和《地狱天使》(Hell's Angels),也都得到了广泛意义的成功,而且,这三部影片都和《空战英豪》一样,是非常有经验的飞行员执导的。托尼·比尔14岁的时候就拿到了飞机的驾驶执照,再加上他对一战近乎于痴迷的狂热程度,实在是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然而将目光拉回到现在,具体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却几乎完全没有了,只除了前年由法国出品的《漫长的婚约》(A Very Long Engagement),而且还是描写陆地战的,关于空战只字未提。但这并不意味着发生在一战期间的空战所带来的影响就真的被世人所遗忘了,仔细观察一下乔治·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系列,你看到了什么?卢卡斯为影片设计的在外太空大战的场景,很多细节和灵感都来源于一战,只不过是将双翼飞机换成了宇宙飞船而已。 一战爆发的当口,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见过真正的飞机。自从1903年被发明以来,飞机制造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直到多年以后,一战才带动了航空业的前进。那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没有开过车的年代,就更别提飞机了,几乎是交通工具中的空白领域。而且,那个时候的双翼战斗机里面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甚至连降落伞都不给飞行员配备--那是一个飞机的价值大于人命的残酷年代,飞行员经常感觉自己驾驶的不是一架飞机,而是坐在一个风筝上。 【真实与虚构相互交替】 现实活中的“拉斐特飞行小队”确实是由法国上校乔治斯·塞纳尔特指挥的,经他手训练出来的38名美国飞行员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紧张的战争中去,并迅速成为小分队乃至整个法国飞行中队的中坚力量,这些人中最出名的包括詹姆斯·诺曼·霍尔(James Norman Hall),他退伍后曾参与过经典小说《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的创作;非常有传奇色彩的弗兰克·卢克(Frank Luke);以及拉奥尔·卢弗贝瑞(Raoul Lufbery),一个出生在美国的法国人,他是飞行中队中的第一位王牌飞行员。最终,前后有256名美国飞行员在法国服役过,他们都是“拉斐特飞行小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而《空战英豪》主要对焦的是1916-1918年中的这一批年轻人,他们刚到法国的时候,年轻且天真,都还不到上大学的年龄,有的人甚至还未成年,如果你能在消耗生命非常大的“拉斐特飞行小队”中活过了6个星期,就可以以“老兵”自居了。 可以说,导演托尼·比尔在选择演员上还是耗费了很大功夫的,既有让人耳熟能详的让·雷诺和詹姆斯·弗兰科,又有詹妮弗·戴克(Jennifer Decker)这种听起来非常陌生的法国新人。每一个人的角色都有天性的缺陷,但也正是这些缺陷,让那些英雄人物变得更真实、更丰富。另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物原型的是里德·卡斯迪,他的“真身”即是拉奥尔·卢弗贝瑞。作为“拉斐特飞行小队”中惟一的老兵,里德并不欢迎那些从美国来的新兵,他非常严厉而且有些冷酷,那是因为经历了多场战争的他深深地知道这些人恐怕活不过6个星期,他之所以表现得这般难以接近,实在是怕承受不住失去他们的痛苦。然而相处了一个月之后,共同的信仰还是让他们成了最亲密的战友。 在一战中,空战是最为残酷的,因为这些人的生命比地面上的步兵更加没有保障。导演托尼·比尔翻阅了很多一战时飞行员给亲人写的家书的存档资料,总是会看到这样的描述:“天啊,这里简直太美妙了,能在天空中飞行太棒了。上一周出现了两次意外事故,不过没关系,我很好,不用担心……”可是几天之后,这位写家书的飞行员就阵亡了。这些对法国进行友情援助的美国人,聚在一起的初衷不尽相同,有的人为了别人的自由而战,有的人则是为了摆脱自己的过去,还有一些只是单纯地想飞上天空……可当战斗打响时,这些人却以最紧密的方式团结在一起,只有死亡才能将他们分开。 ·“拉斐特飞行小队”是美国的第一批战斗飞行员。 ·美工小组本来“复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战斗机,却因为一次意外摔了个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