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nich
(2005)
影片大胆涉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发生的以色列选手遇袭事件。排除思想性不谈,就叙事而言,影片做到了步步惊心,不失为一部节奏紧凑,相当好看的惊悚悬念电影。从慕尼黑惨案开始,到男主人公接受任务,再到暗杀一个个的目标人,环绕在主角周围的线索渐次复杂,而潜在的危险也接踵而至。暗杀名单和男主人公的心理,是两条互相交织的线索,清晰的将悬念、危机、迷惘、恐惧和盘托出。在演员的选择上斯皮尔伯格向来别具匠心,主角艾瑞克·巴纳有很多内心戏,那种莫名的恐惧和内心的人性苏醒,非常出色。斯皮尔伯格一向的人性化视角,在本片中依然在继续。通过一个被指派去暗杀巴方相关人员的男人的眼睛和心理活动,来再现由慕尼黑事件延伸出来的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悲剧。 [关于编剧] 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对斯皮尔伯格的影响太大了,他同斯氏一样,也是犹太人。这位普利兹奖的获得者还曾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两次获得托尼奖(《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但是,这却是库什纳第一次为电影写剧本,而斯皮尔伯格看中的,正是库什纳的作品中永远都弥漫着的浓浓政治气息。故事的蓝本——乔治·乔纳斯(George Jonas)所著的《复仇》(Vengeance)其实更像一本杜撰出来的捏造之作,但是斯皮尔伯格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既能和政治结合,却又与历史无关。库什纳在《慕尼黑》中尝试了许多以前不曾使用过的方法,例如说“杀人”,他从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中“杀死”过任何角色:“人们在大街上互相追杀、在睡梦中被炸得血肉横飞……这些都是我的笔未曾涉及过的‘粗鲁’行为。”斯皮尔伯格一直觉得埃里克·罗思(Eric Roth)交出的剧本初稿缺少点什么,直到库什纳重新改写了剧本——不到五周的时间,《慕尼黑》就开拍了,至于库什纳这位受到斯皮尔伯格钦点的编剧,98%的时间都待在拍摄现场,对于现代电影流程来说,这是非常少见的。可见库什纳和斯皮尔伯格先是在政治立场和情感倾向上互相影响、互相改变,才有了《慕尼黑》。 [斯式风格的反刍] 很多人都对《慕尼黑》能够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而备感意外,但他们的依据也不过是因为影片在金球奖上连毛都没摸着。关于《慕尼黑》首先应该说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影片,虽然与斯皮尔伯格惯常的拍摄风格相去甚远,但你总能从细枝末节中找到斯氏的影子。影片讲述了一段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但里面大部分情节其实都是斯皮尔伯格虚构的,他将一个疑问从始至终地隐藏在影片背后:对恐怖主义以暴制暴,是不是惟一的解决之道?在经历过“9·11”之后,相信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但是,《慕尼黑》却无情地指出一个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事实:一个恐怖分子倒下,就会有另一个更加残暴的恐怖分子站起来,他们也是时时刻刻等待着取代与被取代,那么,逮捕和处决本·拉登是否真能成为打击恐怖主义的伟大历史性胜利,还有待商榷。一部在世界和平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的影片,并不会解决中东的僵局,它只会让被恐怖主义时刻威胁着的现代社会痛定思痛。 [真实事件回顾] 对于“慕尼黑惨案”,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为了提升可读性和娱乐性,杜撰的成分往往大过其真实性。而这位名叫彼得·鲍沃特的人是一名记者,在惨案发生时,正好因为《新闻周刊》(Newsweek)指派的采访任务而身在慕尼黑,下面就是他对当时情况的回忆,他可能是最后见到以色列人质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1972年9月5日早上,我正在慕尼黑当地的宾馆蒙头大睡,电话铃声大作。打电话来的是美国广播公司(ABC)的霍华德·卡索,他以播报员独特的嗓音告诉我:‘听仔细了,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袭击了奥运村中以色列的宿舍,并且抓了他们的运动员做人质,你最好马上到奥运村来,我们……’他还没说完,我就挂掉了电话继续睡——我以为这只是霍华德和我开的一个愚蠢的玩笑,想把我骗出温暖的被窝。不一会,电话又响了,这回是我的同事皮特·阿克瑟勒姆,他也是刚刚接到霍华德的电话,他对我说:‘听他的口气不像是在开玩笑。’……我和皮特以最快的速度制定了一个方案,先打电话回杂志社,预留出了这期的封面内容,然后,我迅速地赶往奥运村,在那里对媒体实行封锁之前和几个记者遛了进去。进去后,我尽可能地采访了所有我能找到的运动员,还从一位意大利击剑教练那里了解到,透过意大利运动员宿舍的窗户,可以看到那些被绑架的以色列运动员和恐怖分子——我恳求这位教练让我混进去,但是被拒绝了。我不能太莽撞,否则很可能被踢出奥运村。事情就在这时突然发生了,离我只有80码远,我正好处在最有利的观察位置上,和我在一起的另外几个人有记者有运动员,还有一位来自瑞典的高层,我们看到几个模糊的影子走进了一辆很像公共汽车的交通工具,有那么几秒钟,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什么。那些模糊的影子其实就是被绑架的以色列运动员,那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们。18个小时后,我们都聚集在ABC的新闻中心焦急地等待着结果,电话再次响起,却传来了这辈子最让人痛心疾首的一句话:‘他们都死了!’”·《慕尼黑》的开拍日,正好是《世界大战》的首映日。 ·在片场,虽然斯皮尔伯格才是“老板”,但演员们却更愿意听取托尼·库什纳的建议。 ·在马耳他实地拍摄时,剧组中的一辆德国进口的货车突然起火,每一个人都惊恐地以为这是一场恐怖袭击……后来才知道是由于马耳他的夏天太热了,导致发动机超负荷,才会引起火灾,好在没人受伤。 ·杰弗里·拉什的角色本来属于本·金斯利,怎奈金斯利另有一部片约在身,实在分身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