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11
(2011)
一个与宗教符号有关的理念 由曾执导过《电锯惊魂》(Saw)系列中的3部的电影人达伦•林恩•鲍斯曼(Darren Lynn Bousman)自编自导,《2011年11月11日》传达出来的是带有着宗教性质的暗示。可以说,在鲍斯曼所营造的恐怖世界里,他的每一部新作品都会将恐惧的程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比如说之前的几部《电锯惊魂》,关注的是身陷危险的个人;到了2008年的《遗传学歌剧》(Repo! The Genetic Opera),就变成了一个正在走向自我毁灭的社会;如今的这部《2011年11月11日》,覆盖面则扩大到了整个世界,这些无疑也代表着鲍斯曼作为一个年轻的电影人所经历的个人的成长,他形容道:“也许是因为随着我的年纪的增大,我的视野与想法也在不断地拓宽,可能比以前更加地愤世嫉俗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事实上,《2011年11月11日》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大堆阴谋论,虽然这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罢了,你却对他们始终持无视的态度,于是问题就出现了——他们到底是谁?由此所带来的改变,则需要依靠你在解读一个阴谋论的时候,对里面的内容的理解。不过,这里让我真正感兴趣的地方却在于其中隐藏的概念,如果有阴谋的话,那么势必就存在着掩盖,显然是有一些‘他们’了解而你却不知道的事情,但是,这个‘他们’又是谁呢?所以我们的影片所处理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在2011年11月1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然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发生了一些隐藏在我们眼皮子底下的神秘事件……我脑子里的想法越来越成熟,也愈发地清晰起来,我发现自己对此萌生了极大的兴趣,不只是从电影的立场,还有个人的角度,全部都是你我所不了解的事实真相。” 与此同时,《2011年11月11日》也代表着达伦•林恩•鲍斯曼第一次接触与宗教有关的话题,这与他成长的时候最喜爱的影片有着很大的关系,鲍斯曼说:“当我还是个半大的少年的时候,我经常在房间里重复播放3部影片,分别是《驱魔人》(The Exorcist)、《天魔》(The Omen)和《魔鬼圣婴》(Rosemary's Baby),我爱极了这类电影,因为我一直觉得它们是那种相对很容易理解的故事类型……以《魔鬼圣婴》为例,里面就包含着一些过分简单化的内容,可却如此地吓人、如此地恐怖。我们可能会对一些人天生就怀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比如说住在隔壁的邻居、牧师或者牙医,我想这些人本身就披着一个很容易让人相信的身份,但是,一旦我们背叛这种信任,那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医生是不是真的给你开的是可以制止你正在经历的痛苦的药片?邻居为什么要给你送来蛋糕,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些都是能够真正让我感到毛骨悚然的问题,所以我一直想要拍一部类似的电影作品,而《2011年11月11日》就成了我得到的第一个机会,让我可以对那些真正发生过的事情做出一番曲解的呈现。再加上我一直都对与宗教有关的内容非常地着迷,于是我又一次想到了《魔鬼圣婴》,想到了那个魔鬼的婴儿,孩子的出生就是为了成为基督教的敌人的,只不过我想制作的是一个我自己的版本的故事而已,如今我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为了更加突显出《2011年11月11日》的宗教体系,达伦•林恩•鲍斯曼特别将故事环境定位在了在这方面更加绝对和纯粹的欧洲,他回忆道:“我还记得当我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街道漫步的时候,看到的全部都是一些异常宏伟的大教堂,眼中所见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地提醒你,它们是以宗教的名义被建造出来的——虽然感觉上有点疯狂,但真的是相当地令人敬畏。所以当我决定制作一部以宗教为背景的影片的时候,我希望可以在一个让人感觉不是那么地轻松和舒适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我们总是喜欢那种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的故事——但是在我看来,身为一个美国人,我讲述的却是另外一个美国作家的遭遇,他去了西班牙,有着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国家的理由,在那里,他不但语言不通,对环境和地形也不了解,我想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心力交瘁的前提。然后,当你将某种很有中世纪的哥特风格的宗教系统安插在背后,肯定会让整体的气氛更加地惊悚。” 发生在特殊日子里的恐怖事件 对于影片中的两位主演蒂莫西•吉布斯(Timothy Gibbs)和迈克尔•兰德斯(Michael Landes),达伦•林恩•鲍斯曼给予的是相当大的赞扬和评价,针对这样一个故事,他一直想要的寻找的是那种没有太多的情感负担的演员人选,鲍斯曼说:“因为我需要我们的演员能够真正融入到这个故事当中,尤其是吉布斯的角色,他一定得是一个拥有着典型的美国男人特征的人,而且还得具有让你一眼就能记住、不会和其他记忆混淆的特殊性……我和吉布斯之间有着一个相当荒唐的故事,在他之前,我们已经为这个角色试镜了50多个人,可是却没找到一个符合我的要求的。而吉布斯这个时候已经退出表演界了,他曾经是纽约当地的演员,专门出演一些肥皂剧,后来他又尝试了一些电影长片,他的表演经历不但很丰富,涉猎的范围也非常地广泛,不管是短片还是广告,他都肯拍。但是,由于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很悲惨的事情,导致他移居去了西班牙——吉布斯自身的遭遇和《2011年11月11日》中的很多内容都不谋而合,我们的主人公同样是因为对可怕的过去无法释怀,才选择了背井离乡的,于是无可厚非,吉布斯显然成了饰演这个角色的最佳选择。也许这一切都是天意吧,我们当时试镜的地方正好就在他的住所附近,我想他自己可能都记不得他到底有多长时间没有参加一部电影的选角了,当时他恰巧经过,看到我们在门口立的招募演员的牌子,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了进来……我想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有过的最奇怪的经历了,要知道我那个时候可是在西班牙,这得是多么大的机率和巧合,竟然正好就有一个美国演员住在旁边?而且不但非常适合这个角色,还处处体现出了一致的性格特征?只能说实在是太偶然了。至于兰德斯,他确实是出演过不少部影片了,但是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却没几部,所以我们在选择他的时候一样没有压力——虽然在此之前,他已经有过同类型的作品了,比如说《死神来了2》(Final Destination 2),即使如此,他也能轻装上阵,毕竟他不属于那种你一看到脸就能想起来好多部影片的演员,我希望观众能够完全融入到人物所处的环境当中,而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真的做到了。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温迪•格伦(Wendy Glenn)了,她真的是非常地美,气场也很强大,让你不由自主地对她肃然起敬。” 西班牙所特有的高迪建筑,在达伦•林恩•鲍斯曼的镜头中同样变成了一个具有着相当多的恐怖意味的大环境,他承认道:“作为巴塞罗那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确实在我的影片中起到了极具趣味性的作用……当我站在这座城市的市中心的时候,我发现四周全部都是那种高迪建筑,如此美丽的同时,却又预示出了不好的兆头和恐慌气氛,从本质上看,也是和宗教脱不开干系的,尤其是当你想到它们传达出的是什么样的含义或暗示的时候,那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更是让人欲罢不能、瑟瑟发抖,因为当你害怕了,就意味着地狱、恶魔和撒旦;当你感觉到美好的时候,则变成了天堂、来世以及与所爱的人永远在一起。正是鉴于此,我才会觉得高迪建筑真的是非常适合《2011年11月11日》的故事概念,尤其是当你站在路中间仰视这些异常高大的建筑群时,那种受压迫的窒息感也再度袭来,让你总觉得会有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更加突显出了你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我想,即使再过一千年,我也不可能在美国捕捉到相似的情感与氛围,更别提这些别具一格的建筑物了——我之所以决定在这里拍摄这部影片,就在于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巨大的艺术价值,真的是让人无比惊愕。” 显然,在达伦•林恩•鲍斯曼看来,制作《2011年11月11日》的全过程,与这部影片本身一样令人着迷,鲍斯曼说:“可问题是,作为一名电影人,你一定要善于把握玄机,巧妙的设置转折和机关,就为了牢牢地捕捉住观众的注意力……有的时候,很多东西是没办法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进行的,很可能是正在拍摄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了灵光乍现的一刻。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这种感觉,但是我用摄像机把它们都记录了下来,也许电影本身的容量不允许我把它们全都包含进去,可实在是太宝贵了,所以我收录到了后期的DVD中——听起来确实是有点怪诞、有点疯狂,甚至是有点超现实的,然而却真的发生过。” 事实上,达伦•林恩•鲍斯曼第一次听到与《2011年11月11日》有关的故事立意,是在一年半以前,他解释道:“当时是制片人韦恩•艾伦•赖斯(Wayne Allan Rice)给我打来了电话,说他手中有一个电影素材,想就此和我商讨一下……后来我们见面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看到他手中资料袋的封面上写着11的字样,我的脑子飞速地转了起来——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这个数字出现的次数不胜枚举,尤其在我上大学的那几年,发生了好几场和这个有关事件,所以我才能有这么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不只是我,任何人看到这个数字,脑子里都会浮现出很多的东西,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想制作一部这样的影片的初衷。” (文/I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