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

Every Day

(2010)

回归平淡生活的家庭温情剧    超级英雄、连环杀手、还有那些根据真实的历史人物改编而成的传记电影,这种类型的作品在目前的电影工业无疑都是最受关注且出镜率最高的……但有的时候,我们真正需要的却只是一个拥有着很好的结构以及经典的老派风格的家庭剧而已,这部《每一天》恰好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描述了一个4口之家所经历的风波,包含的全部都是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麻烦事——比如说差强人意的工作、对性诱惑的挣扎与妥协,虽然偶尔的时候会衍生出一些很有幽默感的趣味性,可大多都是在度过并克服生活中的混乱、失败与沮丧,继而走向令人感动的结局。     《每一天》由理查德·莱文(Richard Levine)自编自导,是他的大银幕处女作,在此之前,他不仅参与过非常受欢迎的电视剧《整容室》(Nip/Tuck),还曾给多部剧集执笔编过故事……不过,根据莱文以往所关注的类型来看,很难想象他会在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中完成这样一个探讨伦理生活的家庭话题——事实上,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莱文曾经有过的真实生活,他从自己的家庭经历中提取了创作灵感,然后进行某种戏剧化的夸张处理,继而凝结出了一个很有纪实风格的电影想法。     由于这部影片的内容与理查德·莱文的私人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影响着他在挑选演员的时候所付诸的标准与眼光,还有他那不同寻常的排练的方式,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产生这样一个电影想法之初,莱文就希望《每一天》能够尽可能地为观众带来某种真实的触感,所以他选择的素材除了是他亲身经历的之外,还有就是他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莱文表示:“我必须得明确一点,我一开始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是本着要制作一部自传性质的电影作品的初衷的……我现在同样步入中年了,有两个小孩,我和我的妻子曾经将她的爸爸接到洛杉矶一起生活,然后陪伴他走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月,我的妻子和他之间的父女关系可以说是非常地复杂的。我曾经无限地专注于电视领域,与《整容室》一起度过了6年的漫长岁月——正是出于这样的关系,我在完成剧本的过程中,几乎完全是在根据我周遭的生活与环境来创作它的故事结构,不过我想说的是,即使如此,这部影片仍然是虚构出来的。”     虽然《每一天》中所讲述的一切基本上都是编造出来的,可是家庭的结构和人物的立意却仍然来源于理查德·莱文的真实经历,所以在制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他的家人也就成了他需要进行展示的首选观众,莱文说:“他们已经反复看过很多次了,而且都很喜欢他们在影片中的那个‘自我’……不过对于我的孩子们来说,他们还是觉得非常地新奇与古怪的,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我由此所释放出来的某种特权和自由的时候,真的是兴奋坏了——我的大儿子总是嘲笑我对同性恋酒吧所做出的描述,因为对于所有的父母而言,这种地方都是不折不扣的噩梦,我想他已经从中找到了我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的灵感,然后还发散思维地做了一番联想;至于我的小儿子,他大多时候都觉得很好奇,想要知道为什么屏幕上的那个小男孩说过的话,很多都是他曾经说过的……不过总的来说,他们真的非常喜欢这部影片,已经等不及要和大家一起坐在电影院里观看它了。”     事实上,理查德·莱文借此机会得到的另外一个收获,不仅仅是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这部影片,同时也让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莱文形容道:“就像所有的家庭一样,在制作这部影片之前,我的4口之家也会时不时地发生一些争吵与小状况,但是我们终究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拆散我们……现在,我的大儿子21岁,小儿子也有16岁了,我对他们除了感激就是感动,因为他们为我的生活带来的是如此丰富、有趣的真实体验,所以我才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对其进行一次极具艺术风格的展现。”    在理查德·莱文看来,虽然都需要依靠影像来制造吸引人的魅力,其实电影与电视剧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载体,莱文说:“当你从电影的角度去分析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被迫进入的是一个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的空间,有开头、有高潮还得有结局……但电视剧却全然不是这样,如果可能的话,你会希望它永远地延续下去,一年接着一年,永无止境。不仅仅是内容方面的局限性,包括讲故事方式,电影与电视也是不一样的——《每一天》无疑是一部属于我的电影作品,是我创造了它,然后又给它当导演,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经历与体验,让身为编剧与导演的我,体会到了一种全新层面的满足感,所以我真的非常地喜欢它,更喜欢那种浸泡在电影的世界的感觉,我希望我可以继续留在这里,挖掘和探索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从电视到电影的转变    由于在此之前,理查德·莱文长时间地让自己沉迷于《整容室》背后有点毛骨悚然的世界当中,而且还得尽可能地制造出一种真实且正常的感觉,这也使得他在完成《每一天》的时候,不得不经常纠正一下自己的倾向性与讲故事风格,尽量避免那种不寒而栗的惊悚氛围的营造,维持住温馨的情感温度,莱文解释道:“从始至终,我确实是一直纠结于要与不要的选择上,因为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某种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我会产生一种带有强迫性的需求和感觉,不得不按照某个既定的思路和轨迹走下去——但是在为这部影片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我需要遵循的却是全然不一样的写作套路,不仅从头都尾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同时也蕴含着一些难以避免的小错误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失策……从某种层面上看,我必须谨记一定要从《整容室》中比较‘肉欲’的想象中彻底地脱离开来,回归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每一天》中的男主人公内德同样是一名电视编剧,而他正在完成的一部医学剧,似乎是在暗示着那部《整容室》所讲述的内容如果完全被安置在医院里的话,可能会有的模样,理查德·莱文说:“当然,就这一部分而言,同样是完全虚构出来的一个版本……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我在为《整容室》创作的时候,留下了很多美好且快乐的回忆,而且全部都是一些最为独一无二的经历,有太多可供挖掘的有意思的层面了。从表面上看,我创造的是一个正在经历中年危机所带来的某种阵痛的人物,他生命中有过的似乎都是一些令人沮丧的挫败的工作体验——所以我认为,如果可以赋予他一个类似于《整容室》故事环境的话,肯定能够制造出带点恶搞和拙劣模仿性质的趣味性,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情节方面的安排模式。”    等到了为影片挑选合适的演员的时候,虽然理查德·莱文并没有做出什么特殊的明文规定,可是由于他太熟悉这个故事环境了,只需要依靠本能行事就可以了,莱文承认道:“事实上,随着《每一天》发展到这一阶段,我确实有了一种不知所措的茫然感……我之所以将第一选择放在了列维·施瑞博尔(Liev Schreiber)的身上,是因为我觉得他的气质完全符合影片的中心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奠定故事所依据的风格和走向。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施瑞博尔读完了剧本之后,表示自己很喜欢它,我们进行了几次会面,并交换了意见,我也终于成功地说服施瑞博尔来出演内德这个角色。然后我又去争取海伦·亨特(Helen Hunt)的注意力,因为她就是我心目中最适合詹妮的完美人选——有了亨特与施瑞博尔的助阵,资金的问题自然就变得顺利得多了,所有的一切也开始步入一部电影制作正常会有的流程。”  当为影片中的一家4口的父母确定了演员人选之后,就该为他们的两个儿子寻找合适的扮演者了,于是埃兹拉·米勒(Ezra Miller)和斯盖勒·福尔特冈(Skyler Fortgang)相继浮出了水面,尤其是出演了大儿子乔纳的米勒,之前在另外一部独立电影《城市岛屿》(City Island)中的表现同样是可圈可点的,理查德·莱文说:“为影片中的两个少年找合适的演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所在,而且事实证明,整个过程要比寻找成年演员艰辛且困难得多了,如果我们无法找到完美的人选的话,势必会让《每一天》所对焦的亲情关系大打折扣……由于影片中的乔纳和伊桑很大程度上是从我自己的小孩身上获得的创作灵感,所以我对他们的标准可以说是非常地高的,于是我做出了大面积的寻找和搜索——在我正式遇到米勒之前,我至少会见了70多个像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我真的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走运了,因为他们俩个都具备了这个故事最最需要的新奇、纯净和可爱,他们真的很聪明,而且愿意在摄像机前面积极地展示自我。”     由于资金的限制和时间的紧迫,理查德·莱文很快就意识到,他所完成的每一个阶段,都等同于迎接一个又一个不小的挑战和障碍,即使如此,他仍然抽出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把演员们聚集到一起进行排练,毕竟他们需要扮演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事先对彼此进行一些了解也是非常地必要的,莱文认为:“尤其是到了应该由孩子们完成的部分时,我开始犯难了,因为我以前从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忍不住有点抓耳挠腮,‘我应该怎么和他们完成排练的内容呢?’我不想过分思索这些,也不愿让他们觉得这一切索然无味,过于老套和陈腐,所以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大家一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共进晚餐,然后再去打保龄球——就像是一家人通常会做的那样,而我负责的则是一旁陪伴的工作。我们共同度过了一个特别美好的夜晚,气氛很融洽,孩子们也没有任何拘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