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ney's Version
(2010)
一个现代化的寓言童话
《巴尼的版本》改编自加拿大作家莫德凯·瑞驰勒(Mordecai Richler)所著的曾获得过很多个奖项的同名小说,不仅是他的最优秀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虽然瑞驰勒在2001年就已经去世了,可是他为我们留下的是太多能够永久地流传下去的文学著作,其中包括10部小说、9本散文集、3部儿童读物、两本旅行游记和一部短篇故事集,还有超过半打的电影剧本——1974年的《学徒》(The Apprenticeship of Duddy Kravitz)曾为他获得过一次奥斯卡提名,如今全部都成为了加拿大历史上最具有存在意义的文化遗产。
作为莫德凯·瑞驰勒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巴尼的版本》的大银幕之旅不仅仅是为了向这位多产的作家致敬,同时也成就了一个非常罕见的样本和范例,以一种绝对忠诚、公正的态度,通过影像的魅力来重新诠释这个在文学界最受人关注的话题……原著于1997年首次出版发行,立刻就发展成瑞驰勒的一个最重要的成就——利用文字的技巧,以一种华而不实的语言,瑞驰勒却在小说中设计出了最大化的悬疑色彩和连绵不断的笑声,而巴尼·帕诺夫斯基也成了他笔下最完美的一个主人公。差不多有400多页的长度,通过年近70岁的巴尼的视角,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他所进行一次公正的自白展开的,与作者本人在创作这本小说时的年龄差不多,他们似乎都感到了死亡的脚步声正在慢慢地靠近。
就像巴尼形容的那样,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拥有着无法否认的缺陷而且毛病很多的人,确实很像是莫德凯·瑞驰勒通常会创作的那类人物——他不仅酗酒,而且还做出过一些有失身份的事情,但是他同样很容易就能得到你的谅解和宽容,因为他是如此地坦率,尤其是对待自身的缺点,从来没有任何讳莫如深的逃避,他完全明白自己就是一个制造麻烦的祸端,不过他从不会推卸责任,他会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买单。正是由于对巴尼有着非常深刻的喜爱之情,身为制片人的罗伯特·兰托斯(Robert Lantos)才会燃烧起无与伦比的热情,迫切地希望能够把这本小说改编成一部电影作品,而且在此之前,他早就已经与瑞驰勒有过合作了,那还是在1985年的《约书亚的前世今生》(Joshua Then and Now)中,自此之后,他们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兰托斯回忆道:“事实上,在《巴尼的版本》出版之前,我就看过小说了,是瑞驰勒亲自给我送过来的手抄的原稿……巴尼这个人物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我从中看到一个描述了他的一生的故事,布满了瑕疵与丑陋,但是他的心却总是站在正义这一边的。而且,没有人知道巴尼其实是善良的,除非你把小说全部读完,他总是把自己想象成最坏的对手,用粗暴的态度把他的热情与慷慨全部都隐藏了起来。一直以来,这种被所有人看轻、低估或误解的角色,总是能够特别引起我的兴趣和好奇心,虽然为了把他带上大银幕花掉的是我超过10年的漫长时间,可是我知道自己永远都不会放弃,因为他不仅来自于我最喜欢的作家创作的小说,而且还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那一部。”
与此同时,罗伯特·兰托斯还特别强调,不管是巴尼还是莫德凯·瑞驰勒,他们都是在利用傲慢无礼或政治上的谬论给自己戴上了一个假面具,以此来掩盖他们真正的内心,兰托斯说:“每一次,当西方的世界——尤其是我生活的那一片国土,在政治错误所造成的专政面前,却仍然愚钝地固执己见时,在我看来,将这本‘败坏风俗’且有着覆盖范围极广的冒犯内容的小说改编成一部电影作品,就成了一个势在必行的选择。”
作为一个拥有着广泛的知名度的讽刺作家,莫德凯·瑞驰勒的一些政治言论引起了很大的反弹,他同时还发表了大量富有争议的社会评论,设法通过他的那些与政见、宗教和社会有关的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的观念不断地制造出一些波澜……与罗伯特·兰托斯以及瑞驰勒一样,制片人赖斯·拉芳尼(Lyse Lafontaine)也来自于蒙特利尔,他表示:“在那些日子里,由于瑞驰勒坚持自己的一些观点,而且从不避讳在大众的场合里表达出来,所以他在加拿大受到了3个不同的社会群体的憎恨——法裔加拿大人、享有特权的美国人和犹太人。通常情况下,他对社会的分层有着非常机智、巧妙的主张,而且他从不吝啬批判任何人,大家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隐藏在表相之下的真实自我
所以不难想象,为什么莫德凯·瑞驰勒会创造一个像巴尼这么刻薄、小气的人物,很容易得罪朋友,给自己树立越来越多的敌人,无疑是在对他自己做出一次最为形象的描述……巴尼同样来自于蒙特利尔的Mile End区,那里拥有的是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混合的社区环境——始终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二等公民,巴尼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生活现状有所好转,并开始尝试一系列商业方面的冒险投机,从进出口贸易到募捐活动再到电视产业,逐步并稳定地迈向了成功。即使如此,他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断地渴望他无法拥有的东西,而且总是以一种卑微的目光打量自己:他觉得自己不如米里娅姆忠诚和招人喜爱,不如布吉有才华,不如克莱拉生动、活泼,不如他的父亲伊祖活跃,不如米里娅姆的第二任丈夫布莱尔有魅力——可是当我们看完了他所讲述的有关自己的故事之后,就会意识到他错了,这只不过是他的版本和想法而已。取而代之的,我们会发现巴尼是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公正之人,他不仅是一个非凡的思想家,而且很健谈,拥有的是比任何人都锐利的见识和洞察力,即使他从不愿意承认,他却能够展示出与仁慈、容忍以及宽恕有关的奇特行为。为影片担任了导演工作的是理查德·刘易斯(Richard J. Lewis),他解释道:“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巴尼正在受到一个恶魔的折磨,而那个魔鬼就是他自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魔,潜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伺机而动想要毁掉我们好不容易得来的幸福。所以这里有一点是需要确定的,你不可能永远都对‘巴尼的版本’采取全然信任和全盘接受的态度,要知道他在这方面的认识上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误差。”
时间跨度为40年,背景地则遍布了两个大陆,似乎给予的都是最有力的证据,不断地证明想要将原版《巴尼的版本》搬上大银幕,将会是一件多么艰巨的任务,甚至从最一开始的时候,莫德凯·瑞驰勒和罗伯特·兰托斯就已经预见到了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挑战与障碍,兰托斯说:“在小说中,巴尼在不断地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显然不会衍生出什么有趣的视觉呈现,因为他讲述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到了我们的影片当中,我宁愿可以避开这种叙述模式。随着瑞驰勒完成了两个版本的剧本草稿,他终于发现了改编时可能会出现的几个难点,而且还为这部文学名著找到了一个通用的电影语言。”然而,不幸的是,从那以后,瑞驰勒就开始生病,而且病的越来越厉害,并在70岁那一年过世,兰托斯接着说:“瑞驰勒是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他虽然无缘亲眼看到他最伟大的作品以影像的方式获得新生,可是他起到的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帮我们明确了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
为了找到一个能够以公正的态度对待罗伯特·兰托斯那独特且充满才气的表达能力的编剧,罗伯特·兰托斯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他承认道:“我看了来自于不同的编剧的一个又一个版本的剧本,可是它们中却没有一个可以满足我对这个故事的视觉想象……我实在是太喜欢原著小说了,所以除非我找到一个能够让我灌注同样的情感的剧本,否则我是不会把它拍成电影的——对于我来说,它真的太特殊了,正因为它的独一无二,我愿意用尽我一生的时间去等待。”
之前曾经在1994年的《鲸鱼音乐》(Whale Music)中与罗伯特·兰托斯有过合作的理查德·刘易斯同样对讲述巴尼的故事感到异常地着迷,他形容道:“我是在1998年读的小说,当我听说兰托斯有将它改编成电影的意愿时,我就一直非常关注这件事,同时也在想方设法地让兰托斯选我执导这部影片……我甚至还趁着给电视剧《犯罪现场调查:拉斯维加斯》(C.S.I.)做导演的间隙,按照规格为原著写了一个剧本,不过不幸的是,我的剧本并没有引起兰托斯的兴趣,相反,他倒是被我对《巴尼的版本》的执着与热情给打动了,当他知晓了我对莫德凯·瑞驰勒所创造的人物有着如此深刻的感知能力的时候,终于决定将影片的导演工作放心地交给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