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张画5.8

The Fourth Painting

(2010)

幕后制作 影片的源起 导演钟孟宏表示,在拍纪录片《医生》的时候,他看到片中主角男孩Felix画的画,就觉得小孩子的脑袋像个宇宙,好像无穷无尽的。于是就一直想要拍一个以小孩子为主角,围绕他几个月之内生活的故事。后来钟孟宏在台湾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很多家庭暴力的新闻,但台湾媒体呈现的方式常常是过度渲染,然后大家就像在看热闹一样,这种情况让钟孟宏觉得很不应该,始终要要有人正视这个议题的,于是乎后来就慢慢发展出这个剧本。 “废墟美学”风格 电影上映后,一些影评人称片子里有种非常深刻的味道,接近一种‘废墟美学’。片中安排了老校工金士杰带小翔到破旧的屋舍拾荒,住的房舍其实也是非常破落的房舍。导演钟孟宏笑称,形容为废墟可能太过度,因为如果现在真的到农村走一圈的话,就会发现农村真的很多都长这个样子。人搬走了,房舍空无一人,砖瓦颓圮的样子。拾荒的场景满特别的,是不小心找到,因为这种场景不是这么容易找到,但找到后,钟孟宏就着手把纳豆身世那条线的故事再重写。其目的就想表达现在台湾农村真实的面貌。 另外,钟孟宏表示,影片在色彩、反差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都是在影像上表达象征的重要关键。像黄色代表温暖,而蓝色则是代表寒冷,这些无法直接被看到的感觉,比较深层的人性部分,在片中都可以是用颜色来象征的。像继父家中主要的光线来自鱼缸,在那主要光源的蓝色大灯之下,却养着一群充满生命力的小鱼;不过整个家的气氛是比较冷酷的,但在餐桌那里则使用一盏黄色的灯,来展现家的温暖。 创作手法:看不见的盲点 这部电影用了很多层次去呈现看见跟看不见的盲点,譬如影片提供看见乡村,但那是平日人们很少看见的台湾;片中出现了一些鬼魅性的禁忌,是平日人们拒绝正面碰触的话题;或者,延续社会关怀的话题,影片中观众看到社福机制的运作,但看不见社工的介入出现。 对这种手法的一种可以的运用,是因为导演觉得做电影就是一个research(研究)的过程,拍电影中的这种家庭,一定要了解这种家庭的运作,然后社工是怎么运作进来的。本来钟孟宏设计有五场社工相关的戏,但社工要进入家庭一定要有说服性,因为这样的事件一定是有社工存在。后来,拍到一半,他就决定全部不要拍了,因为这部电影并不在交待社工或社福机制,而着重在拍影片的人物。即使这部份被拍出来,能够满足部份观众对逻辑及真相的了解,但这样其实是本末倒置牺牲掉对片中人物的刻划描写的。 影片中的死亡与灵异 对于本片首尾以不同方式陈述死亡,钟孟宏导演表示,想用小翔失去两个家人,来呈现一个失亲、失援的缺憾,片中哥哥亡魂,甚至出现墙边,成为本片极大胆的一个意象,导演表示,其实原本拍了更多哥哥亡灵的画面,包括毕晓海床边看到哥哥的惊悚段落。不过后来只保留了一个,让电影不致因灵异成分而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