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ro Time
(2010)
一座令人永生难忘的城市
像《开罗时间》这种以某座特定城市作为故事背景的影片,就好比是一封专门用来歌颂城市环境的“情书”,然后还需要在里面交织出一个令人心醉神迷的爱情传奇……影片由叙利亚裔的加拿大女电影人鲁巴·纳达(Ruba Nadda)自编自导,而她之所以会产生创作这样一个故事的想法,还要源于她多年以前和家人第一次拜访开罗时所有过的经历——时间回溯到差不多10年前,纳达和她的一个姐妹决定只身前往埃及,并在那里体验到了令人永生难忘的冒险奇遇,纳达回忆道:“开罗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包括那里的人文环境,美好到了一种让人心旷神怡的程度。”
一直以来,出生在加拿大的鲁巴·纳达都居住在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随后她又环游了世界,在见证了这么多地方和美景之后,她却始终对开罗这座古老的城市念念不忘——内部环境混合着庄严与混乱,纳达至今都无法忘记,坐在曾经是上埃及与下埃及的分界线上遥望风景时复杂的心情,虽然几经易主,迎来又送走的统治者中包括希腊人、罗马人、十字军、土耳其人、拿破仑以及英国人,可是这片区域却仍然是开罗的中心地带,如今已经发展成全世界人口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纳达承认道:“在我的记忆中,这座城市就好像是拥有生命一样,处处充满着悠长岁月留下的沧桑和历史的条纹,在这样一个包容且博爱的环境的影响下,我感到激动万分,我希望可以通过一部电影作品将这些城市特色全部捕捉进来。”事实上,就像纳达说的那样,如果你也有机会去开罗转一转的话,你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已然穿越了时空的阻碍,继而唤醒了沉睡着的灵魂。
当鲁巴·纳达制作了14部短片以及第一部电影长片《池畔情缘》(Sabah)之后,她也曾经带着她的作品去过为数众多的国际电影节,并因此游历了很多国家和地方。慢慢的,她开始对这种独自一人旅行所产生的自省和忧悒的情绪越来越感兴趣,在她看来,这里面饱含的是耐人寻味的孤独与落寞——所有的这一切,在经过纳达有条理的分析和归纳之后,最终汇聚成了这部《开罗时间》,她表示:“从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希望能够借助这样一部影片讲述一个非常真实的爱情故事,而且一定要与西方世界的那种典型的浪漫喜剧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传统的美国式的爱情影片实在是太过模式化了,千篇一律到了让人忍不住想要叹息的程度,全部都是设计好了的三段式内容,没有任何值得深究的营养可言。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的女主人公茱莉尔特·格兰特是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突然之间需要放慢脚步,然后不得不适应开罗的时间,否则她就没办法继续下去。”
《开罗时间》中讲述的故事所制造出来的强烈反差,就在于让一个西方人走进了东方的世界,随后,一个加拿大女人与一个阿拉伯男人之间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情愫,虽然他们都明白,这样的爱情是不可能得到回报的……同时,你还能从影片中感受到一种老式的风格,很容易就回想起一些倍受限制且拥有着紧张的情感张力的爱情传奇,比如说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作品。茱莉尔特属于那种很年轻的时候就嫁作人妇、而且仍然深爱着她的丈夫的女人,虽然马克在国外工作,却并不能切断夫妻之间的深厚感情。他们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搬到外面去住了,日复一日的生活,不仅消磨了最初的激情,对彼此的习惯也让婚姻变得索然无味起来,他们用成就和责任取代了美好的梦境和愿望——但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茱莉尔特的潜意识里,她一定会仔细思考,如果她和丈夫不用两地分居,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待在一起,那么她是不是就不用跑到开罗和马克相聚了?鲁巴·纳达说:“我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女人了,茱莉尔特一直都非常地沉静,可是她的内心深处却有着无法消散的哀伤,因为她虽然结婚了,大部分时间却都是一个人度过的,她的丈夫还是一个工作狂,总是把家庭摆在工作的后面。”
虽然马克临时有事,不能在茱莉尔特抵达开罗时与她会面,但是他非常了解自己的妻子,知道她是一个独立的女性,能够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马克才会拜托塔雷格照顾茱莉尔特……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共事,马克完全相信塔雷格,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命放心地交给他,当他无法履行对妻子的承诺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生死之交,毕竟,他没有理由不相信一个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不是吗?
刚刚抵达酒店的茱莉尔特瞬间被孤独所俘虏,她不愿意安静地待在房间里等待丈夫的到来,可是每一次她想独自出门去这个陌生的城市探险一番的尝试,都被无情地驳回了——毕竟,对于来自于北美地区的她来说,开罗并不是一座友善的城市,在这样一个拥有着1.7千万人口的环境里,光是制造出来的噪音就已经没办法让人忍受了,再加上混合着灰尘的高温天气,足以把一个初来乍到且不熟悉环境的人给彻底地击垮。还有交通的问题,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可不仅仅是路线以及红绿灯就能打发的。而且女性,尤其是外国女人,最不适宜在公共场合独自一人露面,几乎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很快,茱莉尔特就意识到,她在加拿大生活时很容易就能完成的简单的日常活动,比如说穿过街道去对面的超市买东西,可是到了开罗,全部都变成了对意志力最可怕的考验……所以,茱莉尔特只好求助于塔雷格,让他领着自己在城市里转转,很快,她也开始对开罗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
一个混合着淡淡的忧伤和哀愁的爱情故事
鲁巴·纳达属于那种一旦下定决心就会义无反顾的意志坚定之人,好在来自于多伦多的Foundry Films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丹尼尔·埃恩(Daniel Iron)刚刚完成他与另外一位女电影人萨拉·波莉(Sarah Polley)合作的《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的制作工作,而这时候纳达恰好把《开罗时间》的剧本交给了他,读完之后,埃恩对里面的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解释道:“我合上剧本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太精彩了,而且我马上就意识到,我找到的是一个永远都愿意与她合作的天才电影人,要知道我的直觉一向是正确的。纳达之前的处女作《池畔情缘》作为一部爱情喜剧,轻松、活泼而且讨人喜欢,无论是最终的画面呈现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感觉,都和整体故事做出了完美的匹配,还有演员的表演也十分地到位,她能用如此少的预算做到这些,真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纳达还是一位非常多产的编剧,她手中掌握着多个已经完工的故事,我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发现每一个都是如此地不同,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电影类型和层面……这么看来,她不仅是一位聪明、谨慎尽责的作家,因为她的作品都是由人物来推动内容的发展的,还是一位真正的电影艺术家。”
显然,丹尼尔·埃恩将《开罗时间》看成了一个拥有着沉静、从容的质感的爱情故事,他继续说:“这部影片围绕着一个女人展开,而她正处在生命中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她突然出现了一种顿悟和警醒,只不过太过个人化,除了她自己,没有人知道她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因为茱莉尔特的转变并不明显而且是非常微妙的,全部是一些与思想和本质有关的细微差别,并由此勾画出了一个属于她的世界。她为自己的内心寻找到了自由,也许她一直没有放弃过,但是作为一个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的母亲,再加上丈夫经常离家在外,她只不过从来没有什么机会去探索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而已……可以说,茱莉尔特的情况是极其特殊的,至少并不像普通的出现问题的夫妻那样,也不是单纯地理清自己与丈夫之间出现的障碍即可——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既令人感到悲伤,同时又很美好,情感的涌动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切割面,可是暧昧不明的情愫中却充斥着难得一见的清澈与透明。”
2005年,来自于纽约的制片人克里斯婷·瓦陈(Christine Vachon)和查尔斯·普格利斯(Charles Pugliese)在开罗本土电影人阿托姆·伊戈扬(Atom Egoyan)的大力推荐之下,读到了《开罗时间》的剧本,马上就被故事里所蕴含的戏剧潜力给深深地吸引住了,瓦陈形容道:“鲁巴·纳达的剧本为我们勾勒出的是一个简单且美好的画面,通过一个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切入点来探讨爱情的不同的侧面,尤其纳达还是一个如此年轻且才华横溢的女电影人,我们没有理由错过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普格利斯则补充道:“我从没看过这么朴素又雅致的剧本,一下子就被征服了,故事从头到尾都非常地情绪化,而且没有可悲地沦为情景剧。”然后,随着瓦陈和普格利斯亲自见到了纳达,随即被她的人格魅力给彻底地迷惑住了,对于能够参与到这部影片的制作,两个人都感到尤为地兴奋——丹尼尔·埃恩的加盟则确保了《开罗时间》将会是一部以加拿大作为根基的电影作品,他表示:“我一直都想与瓦陈和普格利斯这对制片搭档合作,他们不仅参与了影片的推广工作,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寻找主要的演员阵容时,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因为在这方面,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是更加广泛的人群。从任何层面上看,可以得到他们的支持,都拥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而且我和纳达还发现,原来我们所遵循的是完全一样的工作方式,这是一次极有创造力的合作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