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南方5.9

South Solitary

(2010)


因为孤独而疯狂地寻找

        《孤独的南方》由曾凭借1996年的《爱的小夜曲》(Love Serenade)获得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像机奖”的女电影人雪莉·贝瑞特(Shirley Barrett)自编自导,而她是在一种完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才产生了制作这么一个故事的想法的,贝瑞特回忆道:“我记得当时的自己正在为另外一部作品收集相关的资料和素材,活动的范围基本上都在伊登的南海岸地区。当我在一座灯塔里停留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他们的记事簿,里面充满了让人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非常可怕的沉船事件,所以灯塔的管理员助理不得不出动,去营救所有落在水里的生还者……读起来真的很有意思,尤其是里面有一段还记录了他们不得不腾出一间村舍作为暂时的停尸房,既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又有点欲罢不能。”

        身在灯塔里的雪莉·贝瑞特完全沉迷在了这些类似于日志的记录当中,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她表示:“正是因为如此,我将每一个路经的灯塔都当成了必须停留的落脚点,尤其是在塔斯马尼亚的海域内的,包括塔斯马尼亚岛和塔斯曼岛,这里面有很多地方都记录了一些类似的故事——比如说用信鸽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如何喂养才不会造成它们过胖而不愿意飞行?《孤独的南方》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以真实的事件作为参考和依据的,全部都发生在那些位置极度偏远的坐落着灯塔的岛屿上,而且只有在那样独特的环境下,才有可能存在。”

        当制片人玛丽安·麦克哥万(Marian Macgowan)看到了由雪莉·贝瑞特的经纪人转发过来的剧本之后,马上就决定参与到影片的制作当中,麦克哥万说:“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贝瑞特的电影作品,所以当我读过了剧本之后——事实上,我读了两遍,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看到的是一个多么精彩绝伦的好故事,我知道自己愿意和她一起合作完成这部影片,于是我们达成了共识,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随后的准备工作。”

        玛丽安·麦克哥万对《孤独的南方》里的故事产生的是强烈的共鸣情绪,人性的某个层面也受到了极具力度的刺激和涌动,麦克哥万承认道:“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以审视产品的标准或眼光去看待一些剧本,衡量它们是否具备相应的受众群体?人们是否会对这样的故事产生兴趣?然后我们才能根据这些判断去确认拍摄资金的落实问题,因为对于这样的独立电影作品来说,没有预算来源,所有的一切就会变成一场空。虽然把电影比作商品听起来并不恰当,但在这样一个愈加地市场化的世界里,我们不得不从剧本中搜寻会让人产生切身体会或感同身受的亲密感的故事元素,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寻找合适的素材的同时,可能会对某个层面相对看重一些,至少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地重要的……不过,我觉得雪莉·贝瑞特的剧本是目前为止带给我们最强烈的震撼的一个,以一种直白的观点展示了我们每一个人对寻找友谊那无法抑制的欲望——贝瑞特以一种极富幽默感的诙谐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非常地真实,又充满着尖锐的讽刺。”

为期5年的制作历程

        即使雪莉·贝瑞特和玛丽安·麦克哥万都是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对《孤独的南方》赋予的是全权的信任,但真正想要把它搬上大银幕,她们经历的仍然是一个颇为漫长的艰难旅程,麦克哥万形容道:“我们差不多是在2005年的时候正式组成了制作搭档的,所以我们花掉的是整整5年的时间……在我看来,之所以会经历这么多波折与反复,也与贝瑞特一直坚持的拍摄手段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独立电影在获取资金方面大多是需要克服极大的困难和障碍的——当然,我们完全可以将这部影片制作成一个美好且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而且只需要挑选几个能烘托气氛的场景即可,但我和贝瑞特都深刻地了解到一点,这也是我们最不想采取的电影形式。可问题是,如果你把所有的工作人员和演员,还有沉重的拍摄器材和设备全部都带到一个异常偏远的孤岛上的话,高额的花销自然就不在话下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会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口舌来说服那些投资人,包括我们的导演对整个故事的视觉想象力,和最终画面可能会呈现出来的华丽的美感,就为了帮助这部影片寻找到正确的价值体系。”

        让玛丽安·麦克哥万感到无比兴奋的是,雪莉·贝瑞特的剧本本身就具备着强大的穿透力,再加上她之前的作品所取得的让人难忘的成就,所以招来了很多仰慕者,麦克哥万解释道:“一些人确实是慕名而来的,他们都想看到贝瑞特的新作品,而且都对她的电影能力给予了完全的信任和支持——虽然过程有点艰难和漫长,但我们最终还是筹备到了全部的预算。”贝瑞特则补充道:“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所经历的一段最为可怕的时期,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是巨大的失望和沮丧,有的时候简直已经超出了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尤其是在反复遭受了至少100次由希望到绝望的折磨之后,最终我们真的能够达成所愿,让每一个人都陷入到狂喜的漩涡当中,有如坠入了梦中一般。”

        随着资金的到位,几位电影人需要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寻找到和影片的描述很相似的“孤独的南方”所代表的孤离、荒芜的地理环境,借以捕捉到《孤独的南方》的精髓画面和整体的风格,制片人玛丽安·麦克哥万说:“最初的时候,我们设想的是在玛苏凯耶岛上实地拍摄这部影片,那是位于澳洲海域最南面的一座灯塔岛。”但因此出现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且显而易见的,预算以及安全方面的考虑都迫使着他们转而去寻找其他合适的拍摄地点,最终他们选择了波特兰,一个远离维多利亚南海岸的小城镇。

        玛丽安·麦克哥万和雪莉·贝瑞特之所以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也是经过了仔细地排查和深思熟虑的,麦克哥万解释道:“最终,我们还是将搜寻的目光锁定在了波特兰,部分原因是源于那里同样坐落着一座灯塔,以及环绕在周围的农舍。除此之外,那里还拥有着美丽且狂野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同样因为糟糕的天气而远近闻名。”

        对于《孤独的南方》中所讲述的故事来说,寒冷且灰暗的天气状况也成了一个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而玛丽安·麦克哥万和雪莉·贝瑞特都坚信他们在波特兰寻找到的肯定是一个完美至极的地方……但是,就在影片的拍摄期间,波特兰也迎来了自从1945年以来最炎热的天气,虽然当地居民感到非常地快乐和满足,几位电影人却难掩失望的情绪。

        对于毫无道理且没有任何季节性的好天气,雪莉·贝瑞特也感到非常地无奈,她表示:“如果你正在制作的是一部天气起到很大的决定性因素的影片,你自然会希望所有的一切都能顺利,如你所愿——可问题是,我们虽然可以在纸上描述出环境或所处状况,但最终还是得看大自然怎么决定……如果天空出现了阴云的迹象,我们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妥当,抢先拍摄一些室外的场景,反之我们就进入室内完成其他相关的内容。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孤独的南方》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一部充满了挑战的电影作品,不过我们仍然以一种显而易见的决心很好地完成了它。”

        对于《孤独的南方》的摄制组来说,万里无云的晴空和大太阳并不是他们在波特兰经历的惟一的意外,雪莉·贝瑞特回忆道:“如果说晴天对于我们来说代表着糟糕的运气的话,那么与它对应的就是出乎意料的惊喜了。当我们抵达那里之后,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距离我们所驻扎的地方也就5分钟的路程,有一个专门用来运输的港口,当他们需要为塔斯马尼亚岛提供补给的时候,都从那里出发……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发现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去我们一直向往的那个小岛上取景——我也终于有了点时来运转的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