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刀双人舞7.5

Exercise In Their Days

(2010)

《冰刀双人舞》导演阐述这部电影一共90场戏,带动作的戏占了25场,四分之一强。每场动作戏都要导演先提出要求与设想,再由编舞老师去编排,导演通过后再由编舞老师教给演员,演员完成不了的动作还要请替身演员或武术组来协助完成。我们事先低估了拍摄的难度,以为十几天就能拍摄完成,实践告诉我们,我们错了。 1, 找演员难,本片的男女主人公都要求是专业水准的双人滑选手,专业演员根本无法完成片中的冰上动作。我们提前了两个半月开始大海捞针。首先还是在寻找以前滑过冰的专业演员,但结果不理想,来面试的演员大多数都解放不了脚下,就更不用说在冰上演戏了。省级队的现役运动员我们看了,技术上都比较稚嫩,年龄也偏小,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国家队的现役运动员都在冰上集训,都准备争金夺银,国家队坚决不放。所以我们决定在国家队退役运动员里寻找。国家花样队的运动员退役后大多数都在滑冰俱乐部里做教练,所以我们先把北京的滑冰俱乐部与滑冰馆地毯式的搜了一遍,最终发现了冠军俱乐部的教练任重非在年龄,身高,气质,技术上都比较接近剧中男主角。但女主角却不知在哪里,备选的几个女孩儿不是年龄大了,就是形象气质离角色相差太远。一个月过去了,我们一无所获,大家都心急如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在长春选景期间,发现了国家队现役运动员郭亚露在家养病,从年龄到形象正是我们要找的人,唯一不足的她是单人滑选手,无法完成抛跳,捻转,螺旋线等双人滑代表动作。就是她了,完不成的动作找替身或吊威亚来完成。接下来就要根据两人的条件与剧中的要求找编舞来排练了,男女主角最少要提前一个月集中训练来恢复体能与技术,还要把新编的舞蹈组合练得娴熟。选编舞老师也是几经周折,剧中要求的风格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又懂芭蕾又懂街舞还要懂冰上的编导本来就凤毛麟角,我们一度一筹莫展。但我们运气不错,最终打听到了哈尔滨的刘钰,她曾任国家队的编舞,年轻,有现代感,现在哈尔滨某大学教街舞,我们邀请她飞到北京来谈了想法,第二天在北京新世纪冰场她编出一套动作教给两个演员,基本符合了我的要求。就是她了。接下来导演,制片主任,男女主角,编舞,美术道具一行五人离开机提前25天到达哈尔滨开始前期准备,美术选景,制片主任谈冰场,两个主演及导演编舞就每天泡在冰场上,要在25天内把25段动作戏编出,定型,教会,练熟。导演还要抽空给两个非职业演员上表演课,讲戏,对台词,做小品,解放天性。每天每个人都是筋疲力尽。有人问我:你这样去拍一部电视电影,是不是吃拧了?我想了半天,无语。 2, 找场景难,本片有专业滑冰场馆的戏,有野冰面的戏,北京不可能完成。北京的专业滑冰馆要么有国家队训练,要么对外营业,给我们的时间要么是夜里,要么是白天的四个小时,要整块的时间没有。我们在滑冰馆里的戏量大,我跟统筹要了八整天的时间,如果打碎来拍,恐怕十二天都完不了。另外北京的野湖面(如北海,什刹海)要冻结实了上人上车要过了元旦以后,这个时间也到了大中小学的寒假,所有的冰上俱乐部都忙着做学生的假期培训生意,也就是到了他们的旺季,不接待摄制组,所以我们只能远赴他乡。首先是长春冰上训练基地,我在那里拍过《金牌的重量》有些老关系,我和制片主任去接触之后,被他们推荐到吉林市滑冰馆。吉林市很热情,带我们看了滑冰馆还有市内一些主场景,我们确定下来要在吉林市完成拍摄了。等我们返回北京的一周后又接到吉林市的电话,由于特殊原因,他们不能接待我们了。怎么办?我们无处可去了,制片方在哈尔滨没有关系,不知道那边怎样,反正是电影要拍,虽然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没办法,就是它了------哈尔滨。 3, 拍摄难,首先得说天气,哈尔滨也许是经纬度的原因,早上七点半亮天,下午两点半天就暗下去了,到三点就黑死了,比北京整整差两个小时的白天。本片是一部青春偶像励志片,本来就夜景少,日景多(我已经调整了气氛,加夜景,减日景),我们开机后早晨六点半出发,七点到现场,准备一下七点半开机,这样一天都拍不了七个小时的日景,后来就废除了午饭时间,倒班吃饭。但演员总要吃饭啊,气温零下28度,穿得又少,肚子里又没食物,冻得直哆嗦也无法演戏。我上身是羊绒毛衣加抓绒衣加羽绒服,头戴滑雪帽,脸带面罩加羊绒围巾加手套。下身是一条秋裤,一条毛裤,一条三保暖,外面一条棉裤,两双毛袜子加户外登山靴。我一整天站在冰天雪地里都冻透了,何况演员,他们为了漂亮不臃肿,穿得很少,脚下还是单层的冰刀,脚下没有知觉了,鞋都脱不下来,还要在像刀割面的寒风中骑摩托车,耳朵感觉都要冻掉了,拍一条就要把车扔在一边缓20分钟,话都说不出来,再上车拍车都冻得发动不了,简直是太遭罪了。一来他们是运动员出身比一般人能吃苦,二来他们也是第一次“触电”有新鲜感。否则根本拍不下来。在国家队训练他们上下午各一个小时的冰上,其他时间都在冰下训练,拍戏早上七点穿上冰刀要拍到晚上九十点钟,他们坚持下来了,我们为他们叫好,鼓掌。为了拍好动作戏我们请了电影《投名状》《江山美人》《斗爱》的摄影师刘章目,请了电影《赤壁》的武术指导桑林来加盟拍摄。要想拍得好要付出的就是时间。最后一场戏中的男女主角上下分开三转跳,这一个动作镜头我们就从晚上十一点拍到凌晨四点才完成。拍摄动作戏,拍一个角度演员就要滑一遍,而且还经常滑不到码好的位置上,演员的体力也严重透支,我们不得不调双机来拍摄,加机器就要加人,加人就要加车,这样也大大超出了制片部门的预算。野湖面的戏我们选景在松花江大桥下面,能带着铁道桥和火车开过,非常浪漫而有力量,拍摄前一天制片组雇佣了40个工人连夜在冰面上清出了100X100米的积雪形成了野冰面,到了第二天大队去现场拍摄时发现清好的冰面上又冻上了一层薄冰,疙里疙瘩无法滑冰,冰面在大堤下面,浇冰车上不去,我们又临时改到了一所大学的操场,先请学生清除积雪再用浇冰机重新浇注了冰面,终于完成了野冰面的拍摄。就是拍摄这场戏把男主角给冻哭了。假如在松花江大桥底下拍摄,我想那天是完不成拍摄的,那天是一九的第四天,哈尔滨最冷的一天,桥下正好是个风口,工作人员都让风吹的站不住,演员如何开口说台词?呵,老天还是眷顾我们啊。还有一堂主场景是男主角的“家”,我们要在黛秀湖公园的湖面上挨着室外滑冰场搭一座30平米的帐篷,白天是租冰鞋的铺面,晚上是男主角的宿舍。在这里我们有四天的戏量,天气一冷就憋不住尿,男的就跑到山后面的河沟里去解决,女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方圆1000米内是没有厕所。虽然是内景,但帐篷还是透风撒气,跟外景没区别,演员一张嘴全是哈气,嘴都冻得发瓢,台词说得拌拌咳咳,不行就后期重新配音了,现场没有办法解决,电暖气根本不起作用。剧本里还有一场女主角用一盆水浇了男主角一身的戏,没商量,删掉。头天夜里下雪了,第二天到现场冰面都被雪覆盖了,无法滑冰,我们全组一起上阵扫雪铲雪,然后再拍。我会记住这个哈尔滨的冬天,后面有一个极地营救的电视电影找我,说是在亚伯力滑雪场拍,我毅然决然的辞掉了。像我戴眼镜的一天要擦八次,一进屋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撒泡尿的热气都能把眼镜给糊上。都说地球在变暖,呵呵,今年的寒冷都让我们赶上了。 4, 苦中有乐。这是一部偶像剧,要明亮,阳光,健康,时尚,色彩饱和,为此服装师为演员在冰上准备了大量的色彩斑斓的服装,只要不接戏就换衣服。化妆设计也为女主角接了头发,这样变化就多了,男主角的发型也比较哈韩,总的来说在演员的整体造型上还是花了心思的。我想剪出来应该会很好看。电影《非常完美》的成功,服装造型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时装戏就要讲颜色,讲造型,引领时尚。男主角的气质偏软一些,我想用大排量的旧摩托车来增加男主角的力量和力度,但因为哈尔滨的路滑等等安全原因,改成了踏板无级变速摩托来凑数,唉,总比没有强啊,有舍才有得啊。学校内景的质感不错,是老式的俄式建筑,楼梯走廊都非常有特点,所以我把大量的内景戏都挪到了楼梯走廊上解决。这样体校拍出来会比较有文化积淀,有气氛,有味道。我们在哈尔滨找了两个滑冰馆,一个体操馆,一个综合馆,还有哈工大的建筑系,五个场景拼起来才是片中的美仕嘉华体育运动学校。马克和老叔在形象定位选择上我们走了偏向轻喜剧的路线,在表演上也选择了扁平式的表现方式。两个配角都演得不错,生动鲜活。两位男女主角都是非职业演员,让非职业演员演自己,还原生活形态应该不太难,但让他们演喜剧就非常困难了,因为他们掌握不好喜剧的分寸,演过了咯吱人,不到火候就什么效果也没有,而且他们临场变化适应的能力比较低,头一天都准备好了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我在现场一调整他们就容易乱。但拍电影就是要边感受边拍,坐在家里想的,到了现场会冒出新的火花,就要做调整,才会更好看,更鲜活。我想他们最终适应了我,戏也拍完了。呵呵,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剪出来的片子我想还是会蛮好看的。已经把导演阐述写成总结汇报了,呵呵。 5, 还要写一句,在我们这个年轻的创作团队中40岁的我居然排老大了,男女主角,教练,马克,摄影师,录音师,美术师,武指,编舞,服化道,制片主任等等都比我的年龄小,跟年轻人在一起工作就是件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