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盈门

In-Laws

(1981)

剧本创作

《喜盈门》的创作从谈剧本的艺术构思到完稿前后修改过七、八稿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是山东业余作者辛显令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这位作者土生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他笔下的人物都是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乡亲们中提炼加工出来的,这些人物从外貌到脾气,从行动到心灵都充满了我国北方农民那种憨厚、耿直、勤劳、俭朴、倔强的特性。剧本还没有送审,上影厂领导就打破常规进行了传阅,有的面谈,有的来电话,有的在病床上写来了书面意见给予热情鼓励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

“强英”一角的修改过程为例,她是全剧的贯串人物,是结构的轴心,是一个发生重大转变的人物,作者通过她的转变,否定了她起初的丑恶行为,让人们从中得到启示,去追求美好情操。初稿之所以使人感到强英塑造得不可信,是转变过于刻意,且有些描写离开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前半部把她写得太坏,造成后来她转变的可能性不足。初稿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仁芳掉了钱包,包中有二十元钱、一串钥匙,强英把二十元钱偷掉,再嫁祸水莲。这样描写显得强英的品质太坏,转变很难,所以座谈会研究后把类似的情节去掉了。编剧们还充分展示了她爱丈夫、爱子女的一面,表现了她能干、善理家务的长处,把人物的自私与勤劳善良糅为一体,由此揭示了她复杂的内心,为她后来的转变提供了内在的依据。在后半部戏里,编剧增加了噩梦这场戏,让她在梦中看到自己饲养的鸡饿死了大半,猪也死了,孩子病了,众人指责她,她感到自己愈来愈渺小,这样就为强英深夜回家的戏做了铺垫,点出了她的转变过程同她的性格一样,是复杂的,既是思想的转变也有个人的杂念,既有离婚的压力也有人性良心的发现,人物的性格就显得较真实和有深度。

分镜细节

吃饺子这场重场戏里,创作人员调动各种表现手段力求准确、细腻而又有层次地把爷爷这一角色的性格展示出来。吃窝窝头时反复用了三个近景,一个推近镜头突出爷爷津津有味向重孙小山讲述旧社会讨饭时的悲惨情景,由此显示这位老人对今日幸福生活感到心满意足,同时他还将小山吐出的窝窝头接在手里,送进自己的嘴里,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能感染观众,还为后面小花端出饺子暴露强英面目引起爷爷怒斥仁文的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当爷爷卷起铺盖一跌一滑地向场院走去时银幕上通过演员准确的动作悲愤音乐的渲染,达成震撼人心的效果

原剧本中,龙刚与仁芳这条爱情线与主线联系得不紧,戏比较平,有些地方不太真实。例如龙刚照理对仁芳应是很了解的,现在突然对她产生误会,就显得牵强。为此,创作团队在分镜头阶段作了一些补救,当强英挑拨说仁芳要嫁到四十里铺的时候让龙刚从凳子上跌下来然后再立刻拍拍屁股做一个若无其事的表情这既可表现他生怕爱仁芳的感情外露,又可以使观众感到他不太相信强英的话。再紧接着用了一个长镜头,跟着龙刚的视线拍摄进屋里穿新衣的仁芳,龙刚扭头就走,而仁芳还不知道,通过这些铺排,造成误会就比较可信了。[1][1]

表演设计

剧组为演员创造条件让他们深入到生活中去找模特,交朋友、拜师傅、学干活。演员们发现日常生活中,农民的双手很少有停闲的时候,他们不是下田劳动就是家务活即使作客聊天,手中也往往干着些零星杂活。于是抓住这个特点,尽量将戏放在日常各项劳动中去进行这样就可避免演戏的痕迹,使之生活化,增添乡土气息。于绍康为了设计如何搬运玉米秸这个动作,琢磨了很久,经过比较最后选定了用镰刀把玉米秸扛在肩上背进门来,因为这个动作显得比较艰苦从而可以引起观众对老爷爷的敬佩,增强对强英虐待老人的不满。王书勤和温玉娟为了学习锄地、松土,顶着烈日反复苦练。张亮冒着被马咬伤的危险,练习给牲口灌药。洪学敏为了学开拖拉机差点翻到沟里。总之,演员们都为了取得“像农民表演效果,为了使自己身上多带点乡土气而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认真练习[2][2]

参考资料

  • [1] 赵焕章,刘福年.把文学形象化为银幕形象——编辑和导演《喜盈门》创作随感[J].电影新作,1981,(03).
  • [2] 赵焕章.学习与尝试——导演《喜盈门》的一点体会[J].电影艺术,19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