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看得见6.1

Out of Sight

(2010)

《天使看得见》是一次难得的创作经历,也是一次冒险的尝试。得以完成,完全得益于制片方的信心和勇气。初看剧本,是一个公益题材的东西。一个有爱心的人,义务为盲人朋友讲电影。也是一个可以拍摄的题材。我和编剧聊,说,我们是要表现讲电影的人,通过他来表现盲人的世界呢,还是我们直接就写盲人的世界。我们达成了共识,把镜头直接对准我们的主人公——盲人群体。由于大家平时生活中的确和盲人少有接触,更别说了解了。如果硬编,也可以拍的有模有样,但我们会心虚。因为创作的初衷,不是我们要编写出一个什么样的盲人群体,而是想要表现一个真实性的这么一群有生理缺憾的人。认识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存在于你我的视线之内。于是我们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片中所有盲人角色全部聘请盲人朋友自己来演,换句话,就是让他们本色出演生活中的自己。非职业演员的魅力其实就在这里,只是这次的非职演员更特殊些。《天使》的真正意义上的剧作是从拍摄采访开始的。我们几乎搜遍了乌市的盲人团体,接触了不同身份和阶层的盲人朋友,逐渐地,对我们所表现的对象才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拍摄的思路也才清晰起来。创作源于生活,尤其是对这样特殊题材的特殊表现方式。演员也在采访中逐步挑选诞生了。开始大家也担心盲人的眼睛,通过视觉展现广大观众是否能够接受,尤其是女主演小娅的扮演者。作为导演,希望大家能够正视他们,不然,所有的理解,关爱都无从谈起。记得开始采访面对他们时,内心也有担忧,但随着和他们接近,认识,逐步的了解,我们开始敬佩于他们的勇气,尊重他们的生存努力。这中间其实是体现了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的理念。我希望最终呈现的影片,观众也会象当初采访时的我们,对这些盲人,能够由于视觉上的一些障碍而产生的距离,随着对他们个体到群体的逐步认识,能够象接受普通人一样接受他们,直至于他们的内心,通过他们在社会上的自立生存的勇气反观自己的心灵。《天使》从根本意义上说,还是一部剧,而非一部记录电影。内中要有起承转合,要有矛盾冲突,甚至有些公路片的影子。于是我想在片子的样式上找一些中和点。既要有朴质客观的记录,又有轻松戏剧的讲述。而片中的大多戏剧行为又必须来自他们那个世界所独有的真实。全片力求掌控得当,保持着内敛含蓄的影象叙事。在人物刻画方面,保持个体与群体的协调。从剧本上看,主要是写五个上路寻海的盲人,但为了让观众能更直接了解和体会到盲人内心,我们分章段落式地截取了五段采访,采访对象上在五个演员之外做了扩充。期望观众能带着对这个特殊群体建立起来的认识和情感再去理解片中演员的行为和他们独特的内心。在拍摄手法上除了采访部分,我们大量采用的全景和中近景,和少部分的跟拍,在视觉表现上尽可能的客观。减少人为刻意的强调。全剧前20分钟,全部室内拍摄,和后面的上路形成较大的反差。音乐也是尽量简洁单纯,着重刻画人物内心。在保持影片半记录风格的同时,点染出诗意童真的一面。虽然是一部由盲人出演表现盲人世界的影片,但希望影片的理念不局限于此,“天使”所指代的是那些所有心存光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