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hinkable
(2010)
低调导演的现实题材突破 自911以来,反恐就成了美国电影界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但是,同时,如何在其中挖掘别具一格的思想和内容也困扰着广大试图参与这一题材的导演。出生于澳大利亚的美国导演格雷格·乔丹在《战略特勤组》中,试图以美国本土人发起的恐怖袭击,与反恐过程的审讯与处置,以一个个案剖析恐怖主义产生的深层次缘由和反恐过程的扭曲和伤害。与《24小时》这样逼供有理的英雄主义反恐题材不同,格雷格显然试图剖析制度与人性中深层次的缺陷。 对于格雷格·乔丹,多数人恐怕会感到陌生,这位导演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即踏入影坛,但是一直作品不多,且常常在电视剧与电影间交替尝试,起伏不断。一部由希斯·莱杰与奥兰多·布鲁姆两位演技派帅哥联袂的《凯利党》(2003)让格雷格跻身主流,且影片口碑不错,但是显然两位主演星光更加耀眼,格雷格也只能继续蛰伏数年。直到2009年,以一部演员阵容更加强大的《线人》强势出击,但是很遗憾,影片口碑平平,让其栽了跟头。此番,格雷格在古装和科幻题材之后,借助反恐题材卷土重来,试图以美国观众更有切身体会的现实题材,尝试更大的突破。 演技派影星火光四溅的对决 与导演的低调不同的是,他找来的两位主演都是赫赫有名,塞缪尔·杰克逊自不必说,在片中将扮演那位不择手段逼供的谈判专家亨利·汉弗莱斯,据塞缪尔透露,本片英文名直译的“不可思议”很大程度就来自于这个角色,“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家伙打算在美国不同的三个城市放置三个核装置,而安全部门正试图找到它们,我的角色就是要套取那个信息。我就是那个要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去获得信息的家伙。” 塞缪尔·杰克逊常常扮演那种神经质的,脾气火爆的角色,所以,这样一个带着威逼利诱的刑讯逼供的角色想必很适合他。当然,火光四溅的对手戏也需要他的对手的出色表演,这点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片中扮演恐怖分子的乃英国著名演技派明星麦克·辛。提到他,观众一定会想起他在很多史实题材电影中形神兼备的表演,如《女王》(2006)中的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的福斯特。这一次,他扮演了一个对其个人具有挑战性的角色:一个曾经担当捍卫美国安全重任的炸弹专家,却在今日成为一个威胁美国人民安全的恐怖分子。这种反差带来的角色性格和情感冲撞是麦克·辛角色的最大看点,而曾经在电影中与尼克松“文斗”的他,这次将以冷静与塞缪尔的暴躁剧烈碰撞,这无疑更是值得期待的演技展现。 格雷格·乔丹显然不希望本片仅仅是一部紧张刺激的反恐惊悚电影,为了表达他对美国反恐手段的看法,一个带着平衡和调节作用的角色海伦·布洛迪便出现了。而曾经在《黑客帝国》(1999)以墨镜和风衣造型酷倒众生的凯瑞-安·莫斯,在本片中将扮演一个犹疑但是带有良知底线的探员角色。在片中,她置身于两种极端思想之间,她的视角和情感变化,将是对恐怖主义及其引起的反恐误区的反思关键。 一次关于反恐道德底线的思考 出于巧合,或者说是一种预示,在《战略特勤组》上映后的2010年5月1日,纽约时代广场即惊现炸弹惊魂事件,而嫌疑犯也正是本国穆斯林信徒,那么,现实中,他会受到如同这部电影一样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对待吗?对于这部影片,你可以将其当作一部普通的惊悚反恐片对待,也可以将其进行更深的解读,它有着《24小时》一般扣人心弦的节奏,时间不多,恐怖袭击即将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似乎对于一个嫌犯,任何手段大可无所不用其极,正如《24小时》中杰克鲍尔为了国家安全可以不择手段用尽酷刑,却被证明酷刑有理一般。 然而,格雷格·乔丹却试图在这部电影给人扣人心弦之感以外,表达一些对目的和手段的反思。911之后,美国对待穆斯林世界的反应在受到一阵非常时期爱国主义拥护之后,也正面临越来越多的诘问,我们反应过激了吗?我们是在消除恐怖主义还是制造恐怖主义?我们在反恐问题上是否应该遵循道德底线?从本片揭示的背景看,反恐战争下,制造的却是更多的恐怖分子,甚至他们就在美国国内不断涌现,而塞缪尔·杰克逊扮演的亨利则是无底线反恐的化身,为了“国家安全”,他可以使用酷刑,也可以对无辜的疑犯家人下手威胁,而片中制造的炸弹即将爆炸的背景,也给了他道德失范的看似合理的理由。最终,在这样的做法看似奏效之时,导演却以一个反转式的结尾给人以沉重的思考。在这部电影中,你能看到一种“暴力-过激反应-暴力-更过激的无底线反应”的恶性循环,歇斯底里的反恐之后,却得到了不可思议的结果,从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这种痛苦的矛盾,而对于如何跳出这样的怪圈,还需人们反思过去的所作所为,继续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