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ing To School
(2008)
剧本创作
电影《走路上学》的题材来自《南方周末》的一篇封面文章“飞索求学”。作者采写了家住云南怒江边上的孩子们每天命悬一线、溜索过江上学的真实故事。深圳的彭家煌和彭臣兄弟俩看过报道后深受震撼,“就像一声春雷把我深埋已久的电影梦激发出来了。”弟弟彭臣说。于是彭氏兄弟到怒江福贡县马吉乡实地考察后,决定将孩子们的故事拍成电影。事实上,这个故事之前也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过专题片。彭氏兄弟重新编写剧本,花费一千万元的资金,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部电影的拍摄。[1][1]
艰苦的拍摄过程
拍片过程中,从摄制组驻地到拍摄场地,每天仅车程就需要4个小时以上。电影是在2008年3月3日开始拍摄的,拍片途中,他们几次碰到泥石流,也差点发生车毁人亡的事情。拍摄过程非常艰苦,为了转换场地,拍摄人员有时也要溜索过江。而且在拍摄过程中,两个孩子特别不好调教,扮演瓦娃的丁嘉力,总喜欢回头看镜头。孩子顽皮,他喜欢摄影师手里的视频播放器,最后彭臣答应给他买一个,让他用心拍戏。丁嘉力和阿娜木龄都是从怒江的小学校里选出来的演员,是两个非常可爱,又有表演天分的小演员。“对于这部影片来说,他们真是上帝恩赐给我的礼物。”彭臣说。[1][1]
导演彭臣谈电影教育功能
导演之一的彭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的电影应该在娱乐功能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在创作初期,《走路上学》本来也可以有另一种走向,然而在听取了电影节副局长张宏森“中国人生活中的苦难已经够多,没钱上学,没钱看病……所以电影反而要更加阳光一些”的意见之后,彭臣最终采取的角度还是“阳光下的苦难”。彭臣说,这样做是想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更为博大的力量,苦难永远不会是生活的全部主题。《走路上学》着力渲染的是一种在艰难生存环境下人们仍然保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贫苦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以往中国电影中很少能见到励志类型的影片,苦难总是容易使影片的风格偏向悲情与沉重,而《走路上学》却出人意料地清新自然,一如甘冽清泉。不见过分煽情的情节与镜头,不见过分说教的对白,不见呼天抢地的悲恸。一开始只以一个7岁孩童的视角,对姐弟俩生活化的细节徐徐展开,予人以唯美感人的触动。随着剧情的推进,观影者却处处感受得到弥漫全片的不动声色的悲伤。没有悲情、苦难的噱头,《走路上学》以平实而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及精美的画面打动观众,令人们透过镜头,洞见幕后两位导演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诚恳而不失惊喜的创作智慧。[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