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日子

Last Days

(2005)

虽然本片的创作灵感源自涅磐乐队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生命的最后时光,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虚构而成的。《最后的日子》延续了格斯·范·桑特之前两部电影《杰瑞》和《大象》的风格,即用精练叙事、固定背景和即兴表演来刻画和表现多层面的人物及其行为。   正如范·桑特所说,其实《杰瑞》、《大象》和《最后的日子》是一组三部曲,它们的灵感都出自报纸报道。其中《杰瑞》源于两个人在沙漠中迷路的新闻;《大象》聚焦于校园枪击案;而本片则与1994年科特·柯本之死息息相关。   “我认为这三部影片都在利用虚构去尝试获知新信息,”范·桑特说,“人们都不清楚这三个故事的真相,因为存在不为人知的部分。在《杰瑞》的案例中,只有一人生还,所以只有一面之词;在校园枪击案中,人们一直在质问起因,始终不得其解;至于科特·柯本,没人知道他死前在哪,都发生了什么。”   尽管并非有意而为,但不可否认《最后的日子》是范·桑特拍摄的第三部面对死亡的电影。制片人丹尼·沃尔夫(Dany Wolf)说:“也许是巧合吧,不管是沙漠中的迷失,还是学生间的残酷杀戮,或是艺人无助的绝望,这三部电影都涉及最后时刻。不过,这些电影的用意不在结局,而是要让观众体验到人物的生活。”   虽然本片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但范·桑特早在1996年便开始构思影片剧本。起初的剧本是一张场景清单,其中标明了每个场景中人物的琐碎行为。范·桑特回忆说:“当时他还没有名字,甚至都没确定年龄。只是一个人呆在家中,在做干酪通心面、看电视,而且不接任何电话。他在外面徘徊,然后回来写些东西。后来我将主人公设想成一个年轻男孩,成天在消磨时间,不过那时我根本没想到死亡。”   与此同时,范·桑特开始着手拍摄《心灵捕手》,因此《最后的日子》被搁置了一段时间。1997年,范·桑特遇到了初涉影坛的迈克尔·皮特,尽管他与范·桑特构思的人物相比有点老,但他非常贴近人物,而且当时皮特已经能熟练的弹奏吉他,并能自己作曲。于是范·桑特决定让皮特来扮演主人公,并一同讨论影片,剧本随即逐渐成形。   在1989年的《迷幻牛郎》取得成功之后,范·桑特可谓名利双收,他在波特兰买下了一所大房子。不过,这所房子并没有带给他想象中的美好,他开始觉得有点荒唐,因为总有人打扰,不是求租地下室,就是要求签名留念,即使出门散步也会遭遇大呼小叫。于是范·桑特将自己的经历也写进剧本中,布莱克就住在古老而空旷的大房子里。   在初见雏形的8年后,《最后的日子》终于在HBO Films找到归宿。范·桑特与该公司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就是赢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和最佳导演奖的《大象》。到了2003年,迈克尔·皮特已经出演了范·桑特的《寻找弗罗斯特》、《妖型乐与怒》和《戏梦巴黎》,并在后两部电影中取得突破。皮特仍置身乐坛,与自己的乐队Pagoda一道演唱和创作,所以演绎与自身经历和环境相似的角色自然不在话下。   范·桑特在本片中摆脱了传统的叙事手法,而是用声音、影像和少得可怜的台词来打造故事和情感。他说:“影片并不是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分析人物的心理,而是发动观众通过目睹的一切来在自己心中思考和分析。”除此之外,范·桑特在选角和表演方面继续打破常规,片中出现了大量非职业演员,而且即兴发挥的比重很大。《大象》中的选角导演马里·芬(Mali Finn)再度担纲本片,片中的很多配角都根据演员进行了调整,比如一些演员在片中使用了真名等等。   当然,布莱克的住所也是片中的重要角色,按照范·桑特的要求,建筑虽然必须够大,但外形却不能完美,因为它将隐喻布莱克正在破碎的生活。 花絮 影片拍摄仅耗时4周。 在影片中,声音与画面往往不能相配,比如我们看到有车经过,却听不到引擎声,还有在结尾布莱克坐在温室里,声音却出自德国音景作曲家希尔德加·威斯特坎(Hildegard Westerkamp)的作品《Doors of Perception》。导演格斯·范·桑特希望借此表现人物的心理。 导演格斯·范·桑特与涅磐乐队主唱科特·柯本只有一面之缘。 范·桑特称《杰瑞》、《大象》和《最后的日子》深受影片《撒旦的探戈》和《让娜· 迪尔曼》(Jeanne Dielman)的影响。 在开拍的7年前,影片原定主演是14岁的丹麦男孩Holger Thaarup,他不会英语,范·桑特打算让角色一言不发。后来Holger Thaarup被迈克尔·皮特取代了。 片中黄页推销员的扮演者Thadeus A. Thomas确实是位黄页推销员,一天他游荡进片场,企图向演职人员推销黄页上的广告信息发布专区,看中他的范·桑特于是决定让他出现在影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