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5.9

Hotel Rwanda

(2005)

【关于背景】   从16至17世纪,欧洲人便开始在非洲贩卖黑奴,并以跑马圈地来划分自己的领地,由此将一些民族和地域分隔开来,以至造成许多非洲国家长年来为边界、种族、宗教而发生战乱。卢旺达国由胡图族人、图西族人及少数的图瓦族人组成。1961年卢旺达独立时,由胡图族执政掌权,图西族的高层领导人流亡到乌干达,他们虽身在异国,却一直千方百计想打回本国,推翻现政权。一些十恶不赦的刽子手便利用胡图族与图西族长久以来的恩怨准备策划一场空前的种族清洗。1994年4月6日,当时的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那些蠢蠢欲动的阴谋者就以图西族暗杀总统为由,煽动胡图族人,试图以大屠杀的方式夺取卢旺达政权。他们组织游击队,购买并分发枪械和砍刀,通过有力的宣传机制使所有胡图族人相信,图西族人都是他们的死敌。趁国内局势一片混乱之机,反政府武装从乌干达越过边界向国内进军,由于政府仓促应战,反击不力,结果从首都基加利一直退到尚古古省的基伍湖边,又从湖上退到了扎伊尔。一场大屠杀开始了,许多图西族难民都试图从基伍湖逃难到扎伊尔,结果由于没有船只,在岸边和河中遭到劫杀。在100多公里长,数公里宽的基伍湖上漂满了尸体。 在1994年4月至7月的这次种族冲突中,共有近百万人被害。这个数字相当于卢旺达当时总人口的1/9,其中94%的受害者是图西族人。此外,还有200万人沦为难民。这也许是二战结束以来,最纯粹和惨烈的一次种族清洗事件。 【故地寻访】   本片导演特瑞·乔治曾凭金熊奖影片《因父之名》获奥斯卡和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最佳编剧提名;他的导演处女作《赤子雄心》也在欧洲电影节和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屡次获奖。继两年前的《哈特之战》后,特瑞·乔治终于圆了非洲电影梦。拍摄《卢旺达饭店》的冲动始于3年前与本片主人公原型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一次会面,后者将当年的亲身经历讲述给乔治和凯尔·皮尔森(Keir Pearson),动人心魄的故事让乔治体会到完全矛盾的两种感受,即兴奋与恐惧。兴奋于惊险、感人和真实的绝佳素材;恐惧于如此深邃和鲜为人知的史实而唯恐拿捏不住。这是一段世界遗弃卢旺达的黑暗历史,它的重现足以让世界感到羞愧。   2003年1月,乔治前往卢旺达采风,他在寻找造成悲惨历史的起因。保罗随他一同前往,这也是保罗在惨剧之后首次回到卢旺达。和保罗在一起,乔治感受到爱与感激的簇拥,他们在米勒·科林斯饭店遇到了不少曾被保罗保护过的幸存者,这些幸存者的眼中都流露出敬仰的目光。他们又来到卢旺达南部的一所技工学校,从堆放着无数具干尸的房间中穿过,在1994年4月里的4天时间里,有4000人在此遭到屠杀,唯一的一位幸存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感同身受的乔治认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将这悲惨的过去拍成电影。   乔治还在调查中发现,胡图族激进分子的电台在这场暴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骇人的煽动,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坠入种族排斥的陷阱。媒体与宣传的力量将血腥推向了顶点。 【反思历史】   影片有效的将卢旺达发生的悲惨动乱和全世界对此的反响分割开来,在影片中,保罗对难民说:“我们必须要让世界感到羞愧而采取应有的行动。”卢旺达对于外界而言似乎只是牟利和旅游之地,暴乱发生之后,欧洲游客纷纷逃离卢旺达,远远的抛弃了这个获取快乐的地方。观众会因此而扪心自问,如果当年世界的反应不是如此冷淡,还会有那么多无辜的生命葬身种族清洗的漩涡吗?   影片中没有对恐怖血腥的屠杀场面进行刻意的描写,而是转而刻画保罗铤而走险的紧绷心弦和住宿在卢旺达饭店的旅客们面对层出不穷的紧张态势随时引发的新的恐慌。影片似乎有意淡化真实事件的残酷性,从视觉角度来说似乎削弱了整体的穿透力和表现力,这也正是该片的缺憾之处。   在1994年之后的10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的政客都曾前往卢旺达表达对当初事件的忏悔,并发誓决不让惨剧第二次发生,而在苏丹、刚果等地,这种视生命如草芥的屠杀从来没有停止过。历史的伤痛仍在继续,非洲大陆泥泞的和平之路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