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讲述百姓生活的鲜活故事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历经一年多时间,以六年来接诉即办改革的创新实践为主体内容,创作完成了纪录电影《您的声音》。电影立足群众视角,从世界超大城市治理的共性问题入手,通过纪实拍摄手法,以真实影像、真实人物、真实经历,讲述贴近百姓生活的鲜活故事,描绘出“一条热线”撬动超大城市治理改革的生动画卷,展现接诉即办制度设计背后的执政智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1]
创作中的突破
这部纪录电影在创作中着力在表达方式上寻求四个突破。一是“情”与“理”相融,“接诉即办”改革折射在市民的生活中,是无数令人感同身受的细节,影片在创作中树立了“情理相融”的主导思路,力求以情动人,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与背后潜移默化的理性思辨,能够从更为深入的角度打动人、感染人。[1][1]
二是纪录影像与电影化叙事方法相融。通过最有力量的纪实影像,完成电影化的人物塑造与叙事。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广泛前期调研,摄制组走访了全北京百余个与“接诉即办”工作相关的单位,深入了解由12345串联起的不同侧面的人生故事。通过反复筛选,最终形成了既尊重客观事实,又符合电影创作规律的人物主线和叙事主线。[1][1]
三是大主题的软着陆。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的内核蕴涵着非常宏大的主题立意,如何将这样的主题以一种更为接地气,更为亲民,也更为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方式传达出来,“用事实说话”的纪录电影是一次非常珍贵的尝试。[1][1]
四是市民的声音出演。影片中大量使用了接入12345的市民服务热线电话原声,这些声音串联起了整部纪录电影。也期待打过12345的市民朋友走进电影院,去听一听、找一找有没有自己的声音。[1][1]
导演阐述
“在影片中,我们不回避、不虚饰,直面接诉即办改革的痛点、难点。因为改革总是需要过程,创新实践需要成长空间。希望该片能赢得百姓的理解,也希望让基层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有更深的理解。”影片总导演徐洁勤表示。[2][2]
此外,影片希望做好执政智慧的“转译”。徐洁勤解释说,“面对超大城市治理的共性问题,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优势?中国特色又如何融入世界性治理课题?北京是如何回应这些时代性问题的?这些充满智慧的执政思想、制度设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政策’‘方针’等硬性表述又总是让老百姓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而一部真实的纪录电影,可以用最生动最直观的方式去当好这个翻译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