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Rolling
(2024)
影片诞生的机缘
电影《大场面》是一群年轻人的作品,导演李季第一次执导长片,海报上的八位主演全部出自《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都是影视圈新人。从市场角度来说,这样的项目必然是有风险的,因为都是新人,电影受众认知度有限。不过行业有中影这样的头部公司和很多前辈愿意帮这个片子一把(比如张艺兴和郭帆爽快地帮忙客串),让一个好故事和一群好演员被更多人看到。《大场面》制片人刘然说到,“中影的青年电影人计划给了李季和这群喜人一个机会,他们都在上升期,知道他们的人可能暂时稍微少一些,但是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如我们多去跑路演、多跟大家互动,让大家看到这个故事、这群人是值得被关注的。”刘然说,拍摄《大场面》的很多资源都是“化缘”来的,比如沙滩上的所有帐篷都是朋友赞助的,每一分钱预算都花在了制作的刀刃上。“一般剧组每个演员可能有一辆房车,但我们剧组没有这个条件,所有人都是坐一辆大巴车出工收工,这样反而剧组氛围非常好。最后那场戏要‘围浪’,每拍完一条要恢复现场,需要根据潮水情况迅速地恢复,我们的人手不够,于是他们都下场帮忙去扛沙袋,大家一块推车,跟电影里演的一样,那场戏拍了整整三四天。在整个创作中,所有人都抱着一股冲劲儿,大家都不计较一些复杂的事情,剧组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良好的。我也没想到这一群人可以这么开心,他们的热情也感染到了我们。在这样的氛围下,我觉得小的项目也有机会跑出来。”[1][1]
“综艺电影”的困境
电影的创作逻辑与综艺节目存在本质差异。观众们对综艺电影的期待值呈现两极化,一部分观众对喜剧演员的表演抱有很高的期望,期待他们在大银幕上展现出更成熟和深刻的表演;但也有观众担心,这些喜剧人在综艺中的优势无法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可能“水土不服”。在综艺舞台上,演员可以依靠快速反应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取悦观众;但在电影中,观众期待的却是情感的深入挖掘和细腻的角色塑造。这种观影需求的变化,是许多综艺喜剧人转型电影演员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影评人艾辉认为,电影观众和综艺观众并不完全重合。许多综艺节目粉丝可能会通过短视频或网络平台消费内容,但他们未必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长篇电影。这也造成了综艺电影票房不佳的现象。观看短视频、综艺节目和电影的三类观众,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区分。喜剧综艺电影的另一大挑战在于观众的期待与实际的市场表现之间的落差。在综艺舞台上,观众习惯了演员在短时间内密集输出笑点,但电影是长时间的叙事,要求情节更加连贯、笑点更加自然。部分综艺电影虽然集结了一众喜剧明星,但最终却因为故事松散、笑点过于刻意,而无法获得预期的口碑和票房。
因此,综艺节目转向电影的出路或许在于更为扎实的剧本创作与表演打磨。主创应当更注重电影故事的原创性,寻找更贴近生活、能引发观众共鸣的题材,而不是简单地把综艺节目中的喜剧元素直接搬上大银幕。此外,演员们也需要在表演上不断突破,不仅仅满足于制造笑点,而是要通过角色的塑造与情感的递进,真正打动观众。对于喜剧演员而言,转型电影是一条漫长而充满艰辛的道路,但只要坚持创作和自我提升,或许他们终将在银幕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大场面”。[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