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当时的包头,国民党狼狈溃逃,破坏了市民赖以生存的粮、煤、水、电等基础设施。军事管制,目的是控制局势,恢复社会秩序。与常规的战争类型的军事题材不同,军事管制涉及的面要更宽,点也更多。但如何繁而不散的组织好这些看点,就变成了摆在面前的问题。结合剧本的设置,我们在创作上抓住一个主要矛盾:李志民克服一切困难,首先要保证市民安全渡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一条隐线:摧垮隐藏在我军内部阴险狡猾的“狼头”操纵指挥敌特的骚扰破坏活动。同时以蒙族王爷达尔纪康布为戏剧冲突的焦点人物,加以通过敌人“抢粮车”、“炸煤窑”、“搅商市”、“毁水厂”、“劫康王”,直至丧心病狂的“炸电厂”一系列典型事件,推动情节发展,推向戏剧高潮。摆在李志民面前的困难越多、越繁杂,越能展现李志民的文韬武略,交给观众的看点也就越多、越好看。李志民解放后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授上将军衔,是我军杰出的高级政治干部。在此片军事管制的特定背景中,定位是一位能征善战、足智多谋的儒将。包头处于回蒙地区,民族问题复杂,李志民很好地把握民族政策、统战政策,针对拥兵自重的康王对国民党的“怕”与“恨”,对共产党的“疑”与“忌”的徘徊不定,李志民清醒地分析到康王作为绥蒙地区蒙族人民自卫军领袖,同时也是蒙族人民的精神领袖,在绥蒙地区的重要地位,下决心不论有多大困难也要同他交朋友。能得到他的拥护,绥蒙地区的局势将大大有利于我军。李志民以“太阳照在蒙族人身上,也照在汉人身上”的博大胸怀、真挚诚意,终于最后让康王看到了国民党的真实面目,心服口服的主动投奔了解放军。一条隐线。关于潜伏在我军内部的国民党高级特务“狼头”这个人物的设计,我颇费一番心思。在影片中李志民与“狼头”从来没有正面交锋过,他们两人之间的战斗完全是斗智斗勇的“暗战”。“狼头”隐藏在我军内部操纵着特务对我军展开阻挠,李志民在明处,不断通过线索找寻着“狼头”的真实身份,分析、预判着“狼头”下一步的行动。这样的一组对立关系就加快了整部影片的内部节奏。又因为所有基础设施的破坏都是“狼头”在幕后指使,这条隐线也起到了贯穿解决粮、煤、水、电这些散落着的“珍珠”的作用。因为包头处于蒙族地区,所以在拍摄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专门邀请了有经验的蒙族美术师与服装师,搭了很多蒙族特色的景,租了大批蒙族的服饰,外景地的街道和牌匾也都作了修饰,所有标志的文字,我们都用两种字体,蒙文和汉文书写。并在影片中加入了马头琴歌曲与蒙族歌舞,力求在视觉效果上充满民族风情,使这部属于共和国名将系列的影片能给观众一个全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