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披锦绣7.5

(2018)

导演谈影片创作

面对家乡的现代化发展和绿色新面貌,导演感慨颇深,他说:“20年前我还没离开家乡,当时正好赶上退耕还林,还跟着父母上山植树什么的,算是经历过整个大环境吧,所以对这个题材还是很有把握的。十多年前离开的时候,树刚种上去,当时17岁,17岁前是黄土山包,好几座山都看不到一棵树,现在漫山遍野都是树,现在要拍20年前没有树的山,都要开车找很久才能找到。可想而知,看到家乡的变化那么大,心里那种触动感和幸福感。退耕还林不仅让陕北的老百姓生存环境有所改变,而且国家对老百姓的扶持也很大,老百姓不用种地了,国家给补贴粮食、补贴资金,还扶持辅导地区搞一些项目来拉动经济,想尽办法给你一些挣钱的出路。”

导演说:“以前拍的电影主旋律不是很浓,以娱乐性为主,这次是纯属是为了退耕还林20周年,两个县都很重视、很看好这个题材,因为国家这20年也付出了很多,政府关注度就更强烈些。虽然是主旋律片子,但是故事设计了很多桥段,还是要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然后才带入一些主旋律和陕北民间特色,并不是硬邦邦的宣扬主旋律,唱高调。这部电影主要是通过县长这个角色来阐述主题,以县长作为共产党人对陕北多年的情怀为出发点,通过多方努力把陕北的黄山和百姓的生活状况改变了,通过人物来延伸反映这20年来,国家和政策付出、投入的管理、资金和精力。”

对于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导演也透露了一点内容:“接地气,首先从语言上,除了男一号县长,代表我党代表政府讲了普通话,其余人都是陕北话,为了把氛围做足一点,选演员也费了很大的劲儿,首先是陕北话得说得好,地域色彩更浓厚一些,还有好多陕北民俗文化的东西,比如地方性的节日之类的。”[1][1]

影片选角与妆造

为了真实地呈现这个故事,该剧制片人介绍:“《山河锦绣》以陕南地区为原型,为了保证真实度,选取的演员绝大部分是西北籍,用陕人陕语来体现农村戏的原汁原味。”

负责服装的工作人员表示:“本来需要给服装上加汗渍,但演员们都非常敬业,基本上汗湿了都不脱衣服,长期下来衣服上就形成了天然、真实的汗渍。”手扶拖拉机、二八自行车、花床单、老式电风扇,墙壁上“家养一只兔,不愁油盐醋”的时代标语……剧中这些细节真实可见[2][2]

参考资料

  • [1] 鉴片工场.导演任英健:用心完成《山河披锦绣》,给家乡一个交代[EB/OL].
  • [2] 影视制作.《山河锦绣》幕后:如何呈现原汁原味的农村戏[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