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鸭绿江7.0

Crossing the Yalu River

(2021)

编剧余飞王乙涵谈创作

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心中的信念就是要真正地让观众感到震撼和感动,也就是说既要真实又要好看,有情节性有悬念,我们的方法是类型化。比如,设置类型化的人物。

朝鲜战场区域跨度很大,很多战斗相邻的时间又很近,除了志司能够作为枢纽,其他的战场都是各自作战,相互之间很难关联,很容易写散。为此,我们在真实人物事件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虚构的典型人物进行穿插,将几次战役和几个战场进行串联。他们包括侦察兵、狙击手、医生、护士、汽车兵、文艺兵、宣传干部等,这些人的行动比较灵活,可以在不同的部队里面活动。因为掉队、养伤或者各种不同的原因,出现在不同的战场和队伍,把不同的部队和战场联接起来。同时,虚构的人物可以弥补真实人物在叙事上难以展开的问题,也能把更多抗美援朝无名英雄的事迹整合在这些人物身上。

另外,我们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尝试在真实历史的缝隙间寻找戏剧性。比如有这样一段情节,刚刚入朝的彭德怀去跟金日成见面,随行人员和电台车都跟丢了。毛主席这时候又发来电报,要求邓华等人与彭德怀不要分开。真实的情况是邓华等人与彭德怀已经失联,两天后电台车才找到彭德怀。这失联的两天实际上就是历史的缝隙,这两天都发生了什么?如何的危机四伏,险象环生?怎么让彭老总毫发无损地返回司令部?类型化的创作手法和虚构的人物就可以在这里充分发挥作用,其中大有文章可做。[1][1]

达成“三个首次”

《跨过鸭绿江》总策划薛继军在首映式上表示,此次创作达成了“三个首次”:首次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内容时间维度横跨战前的国际格局至板门店停战协议签署,且同时涵盖五次战役的空间格局,展现了不同特质的多场激烈战斗;首次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创自制,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一次正确实践;首次实现电视剧、电影内容的融合创作。谱写了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思维,也展示了以彭德怀为统帅的指挥员们的战场谋略,以及全体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捍卫和平正义,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2][2]

参考资料

  • [1] 文汇网.余飞、王乙涵:《跨过鸭绿江》的剧本是怎样炼成的[EB/OL].2021-12-21.
  • [2] 1905电影网.《跨过鸭绿江》首映 主创现场还原战场高燃对白[EB/OL].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