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dventure of A Pigeon Fan
(1986)
剧作经过
1985年,于彦夫、张圆导演听说编剧王兴东在辽宁抚顺第二毛纺厂采访了一个“男妈妈”——未婚青年工人窦春林收养一个女弃婴的故事,就帮他出了个剧本的点子。王兴东、王浙滨用了12天就写出了《鸽子迷的奇遇》的剧本。导演于彦夫、张圆夫妇把王兴东、王浙滨带到了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据王浙滨回忆,“ 于蓝老师刚刚看完我和兴东创作的电影剧本《鸽子迷的奇遇》,她兴奋地请我们在餐厅里吃饭,让我坐在她身边,不断地给我夹菜。至今我还记得她郑重说过的一句话:儿童电影制片厂太需要致力于儿童电影事业的剧作家了,我希望我们的合作从今天开始。那是1985年的秋天,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刚刚走过了第四个年头。”没几天就传来好消息,于蓝同志召开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务会,剧本审查通过了,让王兴东、王浙滨和导演去云南采外景。
编剧理念
王兴东、王浙滨夫妇是中国主旋律影片和儿童影片领域的资深创作者。无论是《鸽子迷的奇遇》中的弃婴,《我只流过三次泪》中军人的儿子小马悦,还是《没有爸爸的村庄》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和《用脚说话》中的赖奇,通过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在白色银幕上为孩子传达质朴的情感,发出爱的需求和爱的呼唤,他们把自己当做孩子们在白色银幕上的代言人,让孩子们在生存的空间里多一分美好的情感,教会孩子在需要爱的同时也学会去爱别人,去关心别人,去熟悉大自然,去爱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王兴东曾说:“岳母只为岳飞一人刺‘精忠报国’,但岳飞确能指挥千军万马,我们的儿童片在孩子们心中播洒爱的种子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我们要有岳母那样的慈心,把爱传给下一代。”他们认为儿童作家其实就是用画面给孩子讲述一个故事、一个童话、一个寓言。孩子的特点是好动、好哭、好奇、好幻想。所以在情节上要曲折,情绪上要得当,情感上要浓烈,情趣上要多变,提炼生活的同时要让孩子喜欢。但作者提炼的情节远不如生活中的情节,走进生活中去是第一位的。“艺术创作就是人类童心在更高程度上的复活和再现”,如果在儿童电影剧本创作中始终把握住这一创作原则,实际上不是降低作者创作水平,而是一种回归性的提高。童心、童趣、童乐、童悲是成人必然失去而极欲保留的东西。也是为什么优秀儿童影片成人也爱看的原因之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