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e with the light
(2019)
影片概念的来源
2013年左右,被称为“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华裔科幻小说家”姜峯楠的一篇叫做《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的小说,引起董润年的思考—— “我想,如果有一艘宇宙飞船抓走地面上很多人,停在了轨道上,飞船是透明的,我们拿望远镜可以看到被抓走的那些人,这会是怎样的情境?《被光抓走的人》最早就是从那个情境出发的。 但是飞船太具象太现实,而且会把我的注意力不断导向被抓走的这些人该怎么办,故事不好想。有一天我在跟我太太聊天的时候,她建议,如果我们把飞船的设定变成一道光会怎么样? 爱是一道光嘛!当我们相爱的时候,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闪闪发光。所以,把飞船变成光,更有神秘感,也更有象征意义。”
有了“光抓走人类”的高概念设定,董润年把故事主线定在“被留下的都是怎样的人”这个主题上。如果光抓走的人,都有自己的爱人,那么被留下的人,应该反映怎样的情感关系呢?接下来就是刻画人物、搭剧本结构。董润年考虑过单一叙事线的结构,但是最终还是决定用多线叙事创作。 “我们是四组人物,任何一条故事线都可以单独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电影。其实开始不止四组,但在写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在这样一个情形下,都可能有什么样的典型的人物,有什么样的情感关系是我想要表达的。最后觉得,可能是这几组关系。这个故事不仅仅探讨爱情,还是探讨人性的好机会,如果只做其中一组,很浪费,很多东西我来不及说出来,所以就决定用一个多线叙事,把我想做的几组关系都融进来,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我个人一直比较喜欢这种多线叙事的电影,我本身也是一个比较注重逻辑的编剧。”[1][1]
董润年谈观众心理
《被光抓走的人》是文艺的,导演董润年却并不是。他的日常不是刷片,而是刷抖音、快手、微博。他和很多普通观众一样,喜欢综艺。但是普通观众看综艺是为了了解明星,而董润年看综艺,在娱乐之外的目的,则是为了解观众。董润年说,做电影要关心受众。他说要融入人民群众中,看看人民群众都在看什么,喜欢什么。不过,董润年对于受众的关心,却并非以迎合受众喜好为目的,他更期待能够从流行内容中,分析出当下受众的心态。“我觉得抖音、快手、综艺节目,都是我们观察社会很好的窗口,这些热度高的娱乐内容和综艺,是当下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再结合社会发展、经济形势,我们就可以从中分析出,现在人们的社会心态和心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