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 Well
(1986)
影片围绕几代农民打井的故事,反映了当代农村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斗争,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凝聚力,反映了民族文化意识的不同方面。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当代农村青年的献身精神,并由此歌颂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毅力。该片在上映后引起较大反响,获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和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故事片大奖、东京都知事奖,1987年美国第七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导演吴天明讲述拍摄花絮】 1985年春天,我在《当代》杂志上第一次看到小说《老井》的时候就产生了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想法。后来我找到了小说的作者郑义,请他改编。可是对改编后的剧本,我并不是特别满意,随后我带着主创人员直奔小说中的原型石山交村。 我第一次去石山交村,有一个农民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就说他家旁边住着一个老头,这个老头大年三十下山去挑水,挑回来以后,这时候天已经亮了,结果一不小心走到家门口摔了一跤,绊倒了,一担水全部泼在门里头。这个老头趴在地上拍着那个水、那个石头嚎啕大哭一个多小时。后来邻居们看不过眼了,六家人给凑了三瓢水,让老头过了一个年。 这件事情给了我巨大的震撼。经过40多天的反复修改,剧本终于完成了。但是,在选演员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我们在那儿体验生活的时候,发现农民29岁就像50岁一样,脸上像刀刻的太行山的石头一样。按照剧本的角色设定,男主角孙旺泉就是这样的感觉。当时出去找了两个多月的演员,其他演员都找着了,就是男主角找不着。剧组的工作人员问我找什么样的,我说你们就照张艺谋这样找,像兵马俑挖出来那种。当时张艺谋是我们的摄影师,他也带一个组在山西挨着县找,最终也没有找到满意的人选。 张艺谋的减肥经历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既然演员不好找,就让张艺谋直接来演孙旺泉。我把这个想法跟张艺谋就谈了,张艺谋非常吃惊,他说,我没学过表演,不会表演。我说你有三个条件:一,你是学艺术的,你懂艺术;二,你15岁就下乡,你了解农村,你了解农民;三,你有一股劲,就是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这样一股劲。我说这三点保证你能演好孙旺泉。后来张艺谋说反正你可想好了,男主角选错了,这片子肯定砸。我说,我给你三天时间想想,结果第二天他就跑来,他说那咱试试。 说实话,让张艺谋出演孙旺泉这一角色,我心里也着实没底,但我并没有把这个决定告诉剧组里的其他人,直到所有演员都要去石山交村体验生活的时候,我才向大家宣布了这一决定。当时大家全愣在那里。后来美术师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说,你没发烧吧。张艺谋压力也很大,他说,反正哥们都在,这个事不是我决定的,导演说这责任不在我,砸了他负责,我不管。但是我与他都深知这个事情的严重性。 在演员体验生活的两个半月里,我为张艺谋制定了具体的任务:背石头。我对张艺谋说,两个多月你必须给我掉二十多斤肉。在后来的两个半月里,张艺谋每天从山上背下来一块到三块石头、石板,每一块都在一百五六十斤以上,谁家的石头送到谁家门口。他两个多月把好多家的石头都背光了。每天早、中、晚,我们讨论剧本的时候,我们都弄个小石头、树墩子、小板凳坐着,他就撇个腿,蹲在那地上,然后用一些沙子在身上这么搓,搓的那个皮肤很糙。讨论完了以后,到河沟一冲。两个月后,张艺谋掉了二十二斤肉。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张艺谋一没事,就跑到农民家里侃大山,和很多农民都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而在气质上,他也越来越接近影片的要求。 张艺谋的刻苦在表演上很快见到了效果。曾经有一场戏是要表现孙旺泉奄奄一息的状态,张艺谋一直无法比较准确的把握。后来我跟他说,你三天别吃饭,我们第四天拍。结果,张艺谋真的是三天三夜没有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第四天拍完后,张艺谋直接被担架抬了出来。后来因为这部影片,张艺谋得到了东京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我曾经问过评委会主席格里高利·派克,为什么要给张艺谋这个奖?派克说,这部电影真实的表现了你们中国农村的现状,给人很大的震撼。张艺谋表演非常好,非常真实,他就是像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我告诉他张艺谋是一个摄影师,他听了以后非常吃惊。可以说,张艺谋今天的成功是早就注定的,只要有那么一股刻苦钻研、不怕万难的劲头,做什么都会成功。 不过,由于张艺谋从来没有学习过表演,所以无法较为细腻的表现人物情绪之间的转换过程。为了弥补这个缺憾, 我开始在电影视听语言上下工夫,甚至在拍摄过程中使用了偷拍的方式。有一场戏,我们那天在等太阳,张艺谋就坐在那家门槛上面抽烟,正好我在摄影机旁边,我就拿长镜头调了一个中景。镜头里的张艺谋什么表情都没有,脸上完全是一张白纸,而这就是农民平常生活中间的一个状态。我把这个镜头和铡草的、喂猪的、扫院的、磨磨的接到一块,就是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过的日子。 当初我本来想把这部电影拍摄成黑白片,但是在体验生活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发现当地虽然干旱和贫困,但是家里的箱子、柜子和衣服,却非常花哨、鲜艳。后来我体会到为什么这些地方的人会追求这样一种强烈的色彩,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太单调了。所以第一场开场的时候,几百人的孩子过来,我只加进去了十几件红的衣服,大红大绿……几百人的画面里头一片强烈的色彩。这就是这个影片的基调。 《老井》是在我电影创作过程中又上了一个台阶的作品。它不是单纯地描写了一群农民为摆脱贫困而世代打井不止的故事,也不是简单地歌颂新的愚公精神。影片一方面展现了在传统文化重负下中国农民的悲苦人生,另一方面,又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面对苦难的生存伟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1986年秋,电影《老井》公映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和《红高粱》一起成为当时全国最为卖座的两部影片。随后,电影《老井》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等奖项的7项大奖,并在第二届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3项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