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ocate
(2016)
还原真实的北梁
《搬迁》由包头市政府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拍摄,2014年年初,创作团队先后三次深入北梁进行创作体验及素材挖掘。《搬迁》把镜头对准内蒙古包头市北梁地区特有的棚户区民居,是别有用意的。这片民居并非简单的待拆“棚户”,更带有北梁乃至整个包头市文化及历史的象征意味。包头建城之初的北台地俗称“北梁”,而召梁就位于北梁东侧。在“走西口”过程中,内地汉族居民大量移民包头之初,往往以召梁为聚居地。随着黄河水运码头的繁盛,聚居地才逐渐向南扩展而形成了包头古城。影片就聚焦于这片古老区域的棚户区,正是要透过其中一个家族的变迁而尝试展示全国当代城市变迁风情。[1][1]他们走访已搬迁、未搬迁、难搬迁的北梁居民家了解情况,并在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倾听棚改干部亲历的征拆故事,一次次与北梁棚改干部深入交流,获取大量北梁搬迁中的典型素材。回忆起当时来北梁搜集素材,影片的制片人李想说:“在动迁一线,我们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看到了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内心受到触动,为后来该片的编剧奠定了坚实的创作基础。”
影片中马家二媳妇柳春燕这一人物就是以现实生活中几个一线北梁棚改干部为原型塑造的。为了突出包头本土特色,片中饰演柳春燕儿子的小男孩是从东河区80多名男孩中海选出来的,他也是整个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本土演员。除了在创作方面力求真实外,主创人员在选景上也尽力还原老北梁的真实一面。前期选景阶段,为拍摄集中连片棚户区外景,主创人员先后到石拐区、固阳县采风,考虑到带有坡度的梁卯地形更具视觉冲击力,最终主创人员还是决定取景在北梁原三官庙社区二道巷一带,为此还复原了周围一部分建筑,将墙上写着的“拆”字抠掉,并从旧货市场淘来老物件、旧摆件还原真实的北梁人家的生活场景。
现实的艺术加工
本片的创作难点在于如何将现实生活通过电影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对电影主题的取舍及人物角色的设置,既不能脱离实际、太过虚构夸张;又要符合电影规律,具有可看性。李想说:“为了能够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我们反复讨论、几次推翻,在取舍之间逐渐形成了现在这个剧本的结构框架。”尽管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命题作文,影片《搬迁》对人物的塑造并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立体式、全面的。李亚军说:“不要传统的‘高大全’形象,人物要有血有肉。例如柳春燕既是基层干部,又是一位母亲、一个妻子、儿媳,集多重身份于一身、集各种矛盾于一体,通过对一个个普通人的塑造记录包头这座城市、记录城镇化过程中家庭的发展演变。”
抢救式拍摄
电影开拍时,北梁棚改工作接近尾声,绝大多数房屋已被拆。时间要求紧迫,剧组要在40天内完成电影的前期拍摄,因此李想把《搬迁》的拍摄称之为“抢救式拍摄”。原包头市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傅民说:“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作品,除编剧、导演、制片等主创团队外,各工种、人员的团队配合至关重要。”电影拍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除了艺术层面,现场同样需要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拍下雨的戏需要消防车辆到现场,可是拍摄地地势高,三官庙二道巷又很窄,消防车上不去。在当地消防部门的配合下,临时将几十米的车辆用的管子接在一起才解决了问题;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医院病房,在交警部门的协作下,摄制组连夜将大型设备运送至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这才保证第二天拍摄顺利进行。李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非常感谢包头市政府,特别是东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电影《搬迁》的拍摄过程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包头这座城市的大气和文明,体会到这里群众的朴实和热情。”[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