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li Blues
(2015)
毕赣称之“伟大”的电影
要认可《路边野餐》这部电影,也许很重要的一点是,观看的人要能够认同诗歌的价值。诗歌所提供的阅读美感,支离破碎的词句拼凑之下延伸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与这部电影有高度的相似性。
《路边野餐》的文学策划陈骥还记得在拍摄过程中,因为总是穷得弹尽粮绝,他和另一位副导演杨潇都要和毕赣一起给整个剧组“打鸡血”,向大家宣扬,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毕赣说的“伟大”是认真的,《路边野餐》对时间时态的运用上是过去没有电影做到的。“能隔着鱼缸把金鱼抓出来的人特别特别少,我觉得我在做这样的事情,这就是伟大的。我当时像牛顿研究某种物理一样,告诉大家苹果为什么会掉在地上,我们一起拍电影就像研究这个落地的过程,这就是伟大的。”等到电影拍完,在国际上拿奖,参加了数十个电影节,毕赣确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借由这部电影跟时间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对上话了,就特别有成就感。追忆、跟时间对话,我竟然对话到了,就特别喜悦,觉得当时预期的伟大套现了。”[1][1]
拍摄艰难
《路边野餐》的成本不高,总是拍着拍着就没钱了,过几天又磨蹭到一笔钱打过来。剧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文学策划统筹的陈骥每天的工作进度表格都几乎形同虚设,“剧本每天都在改,不是因为想法多或者没想好,就是因为没钱,到了实地发现实现不了,只能就地取材想怎么能不花钱达到想要的效果。”毕赣说。[1][1]
文艺片黑马
《路边野餐》这部没有明星的青年导演处女作拿下国内外诸多大奖,“惊艳”几乎是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电影人对这部电影众口一词的评价。《电影手册》称之为“无法被复刻的处女作”;《纽约时报》 说“精心安排的结局充满情感的震颤”;《好莱坞报道》评价“像一个梦,一旦电影结束,就会把观众迷住”;《综艺》赞“大师的雏形,创造力和美感让人如痴如醉”。这些盛赞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黑马“文艺片神作”。这匹“黑马”丝毫无关票房,更接近电影的意义本身。[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