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manthus Blossoms Late In Golden Autumn
(1996)
改编
小说《迟桂花》是作者郁达夫诗意最浓的一篇小说,于1932年10月在杭州写成,写完后颇为自得,称其为“今年我的作品中的佳作”。小说以作家老郁的口吻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迟桂花为小说的文眼,行文处处皆以迟桂花为线索,尤其是文中多次出现的那句画龙点睛的句子“迟桂花才有味哩,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朴实的话语里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和智慧,非常耐人寻味。
将《迟桂花》搬上银幕是谢铁骊导演一直以来的心愿,他提炼并融合了《莺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等其他郁达夫其他的作品,力求做到抓住作者的思想内核。《中国日报》高级记者、郁达夫的侄女郁隽民说:“叔叔的作品是很难改编的,谢导却把几个短篇改编成一部很流畅、很细致、很完美的作品”。《电影艺术》主编王任殷认为“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很复杂的人物是很不易改编的。”著名美家、郁达夫的侄女郁风说:“于文朴的扮演者我很满意,很接近叔叔。”高级编辑陈思忖说“几个形象都鲜明生动演员把握得很准确,表现出那个时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吴母演得很出色,于慧演得也很好。”郁风说“出国前读过谢导的剧本虽然感觉很好,但是有点担心。说心里话,郁达夫的作品很难改、很难拍。他当时的思想、感情都很复杂,是多面的。谢导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改编并拍摄出这样一部忠于时代、忠于郁达夫作品精神的影片确实难能可贵,影片给我的感觉这么好。我看过香港拍的《郁达夫之死》很不满意,既无时代感,又不真实。”[1][1]
表演
女演员马翎雁以她的灵性与表演才华,演来得心应手。如表现“爸爸死亡”一场戏,就一句台词“我爸爸死了!”谢铁骊导演要求说时前边不能哭,到“死了“时泪如泉涌,哭声顿起。对这样特殊的激情戏,她的表演收放自如,恰到好处,自然赢得了导演和剧组同志们的好评与称赞。[2][2]
摄制
在拍摄过程中,剧组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比如,正在繁华闹市的霓虹下,拍到节骨眼,突然停电——灯灭了,周围变成一片黑暗。真急得谢老火烧眉毛却又万般无奈但他们还是发动群众,寻找门路,千方百计地自己发电重拍,再有就是资金严重短缺,整个费用不足。万,用谢铁骊的话讲“全是我老着脸皮去化缘——化来的”谢老的行动感动了全剧组的演职员,大家都潜心到位,按歌词“品似寒梅开夜雪,格高芳草碧天涯。不同红叶争秋色,愿共白云映晚霞......”奉献自己的才华。尤其是剧中的主角们,不论是深受压抑的于文朴,还是开朗、热情的翁莲,以及性格软弱的许兰芝等都塑造得自然贴切,真实感人许多艺术家、评论家在审片会上看过影片后,均感到精彩,“若即若离、似有似无、即土又洋”电影局有关负责人也说全剧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是丰满的,内容是健康的,是一部很成功的佳作。[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