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下)8.3

Xi'an Incident

(1981)

1980年春天,电影在北影开始筹备,选了两三个扮演张学良的候选人,都不理想,直到9月即将开机,原本选来演戴笠的演员金安歌同志从上海来到北影。他的脸形、体态有些像“西安事变”时的张学良。导演决定给他来造型试戏,看看他有没可能扮演张学良。演员的眉毛比较平较淡、较粗,眼睛内双外单略显下垂,前额发际线比较平,鼻子有点扁圆。由这些局部构成整体形象给人感觉憨厚老成、朴实无华,缺少点想象中张学良的那种风流倜傥、风情万种的少帅的“帅气”。化妆师们便从这些局部开始进行描画、雕琢、塑造。张学良的鼻子比较高,形有点拱,张氏父子的鼻形都很相似,是比较突出的特点。我们用肤蜡塑成拱形略高、鼻头略尖的鼻型。当时共聚物尚未运用于塑型化装技法中。肤用在鼻子眉弓等部位,效果还是挺好的,只是每次化装都要重新雕塑,比较费工费时演员眼睛的后半部分(约2/3部分)用绢纱粘上去,但不能粘成双眼皮,前半部分(约1/3)用胶水把双的眼皮扯下来粘成单眼皮,前后平衡称。眉毛下边缘涂一点稀胶水,用梳子向上梳拢使眉毛细些,将眉梢上挑,显着俊气些。眉眼刻画很重要,随着眉眼的逐渐接近人物,演员的心理情态也随着变化。最后在前额的正中间贴一小片假发,形成发尖,前额较平的发际线得以改变。为了增加一些“帅气”,给演员装了显得俊俏的上胡。随着造型的完成,演员的情绪由不安到激动,不知不觉间怎么就变成另外一个人?真是妙不可言。怀着兴奋的心情走进摄影棚,一场与“高福源”的激情戏试下来,演员痛哭流涕激动不已。导演立即拍板张学良即由金安歌扮演。

杨虎城的扮演者也选了几个,最终辛静同志当选。辛静的外形条件和风度气质都比较理想,在此基础上对照资料照片,在一些局部对他进行改形加工。首先,把演员头发剪短之后,发际轮廓非常接近人物。其次,演员上颌比较平没有杨虎城那么鼓,做了一副牙托,卡在牙齿上,在口腔内部把上颌垫凸起最后,用肤蜡把鼻子塑圆。演员的上眼皮由于年龄的原因比较松弛,采用绢纱粘贴法把眼皮粘上去,使演员自己的双眼皮显露出来,再佩以当时杨虎城常戴的眼镜,人物的容颜情态便栩栩如生,跃然银幕之上。

影片《西安事变》是当时出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人物最多的一部。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彭德怀、李克农等,都是以“像”为目标,追求达到“像”的境界。其中,周恩来的戏比较多,是四个主要角色之一。此时,王铁成已经是家喻户晓扮演周恩来最像的名人了。除话剧《转折》,他的第一部电影是《大河奔流》《西安事变》已经是第二部电影了。化装师对他的造型已有经验,重点还是眉眼的刻画--眼睛用绢纱把双眼皮粘宽点,眉毛最有特点,一定要用假眉来塑造才能出效果。假眉的剪烫造型要准确,并且保持不变形。每次化装时粘贴的部位要准确,否则,会影响“像”的效果。

胡诗学(后来改名古月)非常像长征时期的毛泽东,他是从八一电影厂史文治导演主持的特型演员组刚选来的特型演员,未经培训就被《西安事变》选中。古月的化装比较简单,把双眼皮粘宽一点,头发吹成像毛泽东的发型就可以了。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当时他还不会演戏,举手投足不够自然。但是由于他特别像毛泽东,连年龄也是与“西安事变”时(1936年)的毛泽东相近,也就抵消了不足。 [1][1]

参演《西安事变》时,古月来到八一厂仅半年时间,导演成荫请古月到北影见面。见面后,成荫用审视的眼光又把古月打量一番,当即就把电影剧本交给了他。几天后试妆录像,古月才知道还有另外两名候选的“毛泽东”。成荫要求3人各单独表演同一场戏,看录像效果决定由谁出任“毛泽东”。古月把自己和另外两个候选人相比,除形体和湖南话稍占优势外,其余均感不如。要表演了,他想起妻子的话,尽量使自己放松,集中注意力使自己充满信心,并且设计了两套动作方案。结果,拍摄完的第一条录像带一放完,全场人无不露出欣喜之色此时,古月说:让我再来一遍吧。”他感到尽管自我叮咛镇静,但毕竟初上镜头,还没有最好地发挥出来。成荫说:“好,再来一遍。”这又一遍,古月全套动作来了个大换样,表演也更加酒脱自如,结果,他理所当然当上了“毛泽东”。延水河畔诞生了古月  饰  演毛泽东的第一个镜头。 [2][2]

在“一切为真”的前提下,摄制组对摄影、美工设计和化、服、道各个部门的要求是还历史本来面貌。各部门首先收集了大量资料作为创作的依据,然后尽可能真实地制作出那个时代的建筑、服  饰  、用具、枪炮、车辆、飞机等等。仅服装一项,红军、东北军、西北军、国民党中央军就制做了五六千套军装。红军的服装也按照当年的式样制做,并且尽量做得与原来的差不多,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真实的历史面貌,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美。假使我党领袖人物都穿着笔挺的料子军服,那不仅破坏了真实感,而且也就不会有美的效果。 [3][3]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成荫非常强调从真实出发,反思过去从概念出发、把复杂的生活简单化的问题。要求在拍摄《西安事变》时要尊重历史事实、避免将人物脸谱化、注重人物的真实可信。 [4][4]

参考资料

  • [1] 王希钟.影视化装技巧 修订版[M].1.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9:227-230..
  • [2] 郭向星.影视后幕揭秘[M].1.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15.
  • [3] 文化部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出版社本国电影编辑室合编.电影导演的探索 第2集[M].1.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2:115.
  • [4]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中国电影年鉴 1982[M].1.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06:41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