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den Man
(2018)
彭于晏分享拍戏心得
彭于晏先看了小说《侠隐》,见到姜文导演后他感觉非常“震撼”:“他跟我想象的不一样。一开始给你的感觉很“凶”,有距离。但是坐下来吃饭,他聊的东西很生活,他分享的东西是你很想听的,很有内容。听完以后,消化以后,这些故事和这些知识,对你做演员或做自己,都很重要。”彭于晏开拍前问导演有剧本吗,姜文说,有,但不想让他准备太多,到了现场”新鲜的”再准备。“所以我大概知道,这对我会是非常艰难的(挑战)。因为我得先准备台词、练口音。所以他就找了演我父亲的演员Andy,还有编剧,在每场戏拍摄之前排练。我和Andy第一次见面,也在导演的工作室。听到他的声音,我都不知道来了个外国人。不敢相信那么地道的北京话是他说的。”姜文常说我演员不要太高音,不要太鼻音。所以,读台词的时候,就要用他那种声音,像正常讲话的声音。
彭于晏说姜文导演在现场非常注重细节,“讲一个点,我都准备好要演了,发现我的衣服扣子不是很直溜,或者扣子大了一点点,得换成小一点的。导演就要求重做,就要等。还有军服口袋,好像是45度角还是35度角,服装组阿姨可能做得平了一点,多少衣服都要重做。我也是拍这个戏才知道,军帽一定要戴得‘前低后高’。他一定是知道很多这些细节,所以要调整。这让我觉得很震撼,原来他这么要求细节,所以我也开始改变,我也动手,大家一起调,快点把它做好。还有墙壁的颜色,他强调一定要“喇嘛红”。还有,要做当年老北京的老旧感,先做新的出来,再做旧,做旧以后再做旧。[1][1]
编剧李非阐述
《一步之遥》的剧本创作过程充满了挑战与反复,是姜文导演与李非编剧及孙悦等编剧团队紧密合作的结晶。姜文始终是《邪不压正》剧本的主心骨,他敲定剧本的骨架,而李非与孙悦负责填充血肉。不仅仅是编剧,整个剧组都在为这副骨架填充血肉,孙悦介绍,摄影指导谢征宇,从剧本策划初期就全程参与。姜文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追求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对剧本质量要求极高,每一场戏都力求达到极致。在创作初期,编剧们面临巨大的压力,李非回忆道,为了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他曾为一场戏撰写了近100稿,每一稿都尝试不同的处理手法:就像“蝴蝶效应”,每一次人物做出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真正在摄影机拍摄下来之前,你总会觉得永远都有空间修改,永远有空间更好一点。”随着拍摄的推进,剧本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中。姜文导演非常尊重编剧的意见,经常带他们进组,亲自参与每一处改动的讨论。这种高强度的创作环境要求编剧们随时准备熬夜改剧本。“我们写《邪不压正》的时候,姜老跟我说过一句,‘非老,咱们至少得让人看懂啊,看懂啊,别人说了我的电影只要能看懂就行。’最后的时候我们俩聊,我问‘你觉得能看懂吗?’他说‘嗨,能看懂多少算多少吧。’”[2][2]
录音师吴江阐述
吴江生在北京, 成长于学校大院, 他虽然没有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经历, 但心中充斥着北京城的声音记忆——嗡嗡的鸽哨, 老北京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叫卖声, 幽幽的布谷鸟啼鸣。这些记忆中的声音不仅属于他, 也是在北京城中有过生活经历的人的共同记忆。《邪不压正》中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声音被逐一展现, 勾画出老北京城的声音图谱。为最大程度地再现历史, 他们首先从北影厂资料库着手。资料库中, 老北京地域性的声音资料相当丰富, 其中记录了如:街头叫卖声、城市交通等声音信息。这些声音被录制在模拟带中, 后转录成为数字音频保存。转录后的声音因年代久远质量差, 底噪较大, 不能直接在影片中使用。其中一部分在经过降噪处理之后, 声音清晰度较高, 予以保留。同期拍摄中, 钟楼是虚拟的场景, 并没有录制相应的钟声, 只能依靠后期制作。为追求钟声的质感, 声音部门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他们认为首先要找到和剧中相类似的、具有年代感的钟, 再把钟声收录下来, 最后经过后期制作加工、增加效果, 才能还原出钟声响彻北京城的真实景象。影片钟声最终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部分主要来自于北京大钟寺“永乐铜钟”的钟声资料。吴江说, 《邪不压正》追求声音质感的“帅”而非“猛烈”。瞬间猛烈的声音会让观众听得爽, 感到过瘾, 但一味追求猛烈, 只会让观众感到索然无味。吴江认为要做到动静对比, 恰到好处, 在安静中突出细节, 才是该片的宗旨。[3][3]
视效团队
来自好莱坞视觉特效巨头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大中华区团队的近百位艺术家为电影打造了476个镜头,同时包揽全片调色环节,涉及绝大多数高光时刻。包括复原真实的老北平风貌,替换及延伸城中各个四合院的屋顶,描绘李天然和师兄朱潜龙飞檐走壁的过程,以及“建造”那座上映前刷满存在感的金门大桥等。创意总监周逸夫称,姜文导演在拍摄《邪不压正》期间,反复强调“讲究才是根本,根本还真讲究”。数字王国近百位艺术家在兼顾镜头美学的前提下,实现了他期待中的视觉表达。为了拍摄彭于晏在房顶上跑动的片段涉及大量“北平城”的环境镜头,艺术家们综合史料,还原出了全世界仅此一张的、比例精准的、信息完备的北平城地图,为《邪不压正》里的北平称搭建了6000栋房屋;“栽种”了超过12,000棵树木;搜集了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城照片多达一万张。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历史考据小组,除了研究地标性建筑物的形态细节,还需要根据已知建筑物的高度,等比测算出未知的建筑物高度信息。这些考据工程量十分浩大,但作为讲究的根本不能被怠慢。最终考据工作几乎花掉了小组成员三个月的时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