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8.2

The Wandering Earth

(2019)

主题内核

在创作影片时,郭帆一直尝试定义“中国科幻”。他认为,中国科幻必须包含中国文化的内核,《流浪地球》必须找到能够与中国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主题。在与美国团队的交流中,郭帆发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对房子和土地有着更为特殊与深刻的情感,在遇到困难时,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拥有逆流而上的勇气。这种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最终成为了影片最独特但也最坚定的主题内核。[1][1]

小说改编

文学载体与电影载体的差异注定了改编落点的不同。小说载体可以选择更多视角,可以站在更宏大的视角遥望地球。但电影如果在宏大视角下讲120分钟的故事,就很有可能变为科教片。《流浪地球》将影片的落脚点放在人与情感之上,紧抓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父子关系的情感内核。[1][1]

特效镜头

影片在初剪时的视效镜头高达4000个,最后缩减到2200个,仍远超于一些常规电影全片的镜头数量,且其中50%为高难度视效镜头,单是一个上海局部坍塌的镜头就修改了251版。由于资金有限,剧组无法聘请好莱坞团队,只能组建起一支国产团队,大家一起摸着石头过河。最终,影片75%的后期特效都由中国团队完成,水平甚至可以和韩国团队持平。[2][2]

中式美学

《流浪地球》第一次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中国式的视觉特效构建,运用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造型、方法构建蕴涵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内涵的视觉效果。剧组深入挖掘中国城市建筑的视觉图谱,在影片中融入中国自然风光和地域特征,并以中国绘画的东方视点统摄影片,将中国观众熟悉的视觉经验和形象特征的视觉奇观相结合。[3][3]

参考资料

  • [1] 郭帆,孙承健等.《流浪地球》:蕴含家园和希望的“创世神话”——郭帆访谈[J].电影艺术,2019,(2).
  • [2] 1905电影网.郭帆揭秘《流浪地球》: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科幻[EB/OL].
  • [3] 刘小冬,苏洋.打造中国科幻大片的视效景观——与视效主创谈《流浪地球》的特效创作与实现[J].电影艺术,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