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oklyn
(2015)
影片历史背景
影片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爱尔兰国内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爱尔兰人民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谋求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次次反抗斗争屡遭失败,当时又遭遇了少有的大饥荒,自此掀起了爱尔兰历史上空前的海外移民浪潮,至20世纪50年代,大量人口外流,经济发展滞后,许多像女主人公艾丽丝这样的青年都面临着待业的窘境。艾丽丝·莱西出生于爱尔兰的恩尼斯柯西小镇,父亲早逝,与母亲、姐姐一起生活,尽管她渴望像姐姐罗斯那样成为一名办公室职员,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却因为大环境的萧条而只能在镇上屈身于尖酸刻薄的凯莉夫人所开的杂货店,既没有实现自我提升的渠道,也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在姐姐罗斯的帮助下,她获得神父资助,远赴美国开始了自己的追梦之旅。[1][1]
影片的原著小说
电影《布鲁克林》改编自爱尔兰小说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科尔姆·托宾是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大师”。他成长于爱尔兰一个革命家庭之中,成年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2014 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外籍荣誉院士。托宾自身的流散经历赋予了他双重视角重新审视爱尔兰民族性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变化,尤其是全球化背景下爱尔兰流散群体的身份建构和文化认同问题。《布鲁克林》讲述了20世纪中叶,年轻的爱尔兰女青年爱丽丝在神父的帮助下离开家乡远赴美国艰苦奋斗、努力扎根的历程。作品在爱尔兰家园书写与移民身份认同上呈现出与传统流散小说不同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怀旧已经不是作品的主要情感基调;传统的“受害者流散”的叙事模式被更具个体特异性、更具主体能动性的流散主体故事所取代;女性流散身份的建构模式得到高亮展示;爱尔兰性本身的含义、轮廓与定位被消解甚至颠覆。
托宾在采访中曾表示,“在《布鲁克林》中,‘家’的概念不断变化,直到大家了然爱丽丝明显不属于任何地方,而这似乎还伴随着一些‘自由’的意味。不过这并没有摧毁她。但当她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她就会变得习惯,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这意味着她对前一个地方的体验开始崩溃。反过来,这意味着她在那个别处的爱的经验也会崩溃,就像她的自我所经历的体验一样”。在托宾眼中,家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爱尔兰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建筑和街道变了,很多人都离开了。我们的归属感不再归结于一个地方,也归结于一个时代。”在爱尔兰与美国的选择中,爱丽丝对于家园与归宿的思考已经从外部世界转向精神世界:服饰的变化被用来表征她内部精神的成长、空间的位移是她内心空间的写照。爱丽丝建构内心精神空间的过程类似德里达关于“书写”的隐喻,她的主体身份在家宅空间、都市空间、心理空间的位移过程中经历了不间断的“增补、间隔、涂抹和延异,这使得任何一种原初意义都不可能存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