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山外的彩虹》导演阐述 主题 讲述儿童成长历程中的情感故事。男主人公康登一直生活在父亲为他编织的谎言里。康登妄想通过看电视,了解远离山区千里之外的北京,因为那里生活着自己的母亲。随着‘村村通’的临近,让这个谎言不攻自破。虽然这个谎言出于善意的动机,可是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康登父亲在支教老师于菲菲的帮助下,明白了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观,而不是一个完整家的假象。他把实情告诉了孩子。最后,康登接受了母亲离开他的事实,并和父亲重修旧好。 总的艺术追求 1、本剧展示的是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一号工程的‘村村通’落户西南边陲的某山区,前前后后的变化。‘村村通’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以各场景的选择应突出一种新的农村面貌。 2、故事叙事的空间是在山区深处,本剧场景转换、时间的转换、艺术气氛的渲染都要以光影变化下的大山为支点。 3、立足于现实生活土壤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方式,但又是超于生活真实的故事情节和比较强烈的戏剧化人物关系。 4、本剧取景于云南大理,所以要求生活形态上,都应挖掘地域特色来拍摄。 摄影 全剧镜头可分成四类: 1.情感镜头 2.意境镜头(大多是音乐段落) 3.场面镜头(气氛、气势等) 4.过渡镜头(衔接部分、进戏前的过渡等) 尽可能运动着的镜头,尽可能运动着的画面,在有些场面还有有一定的不稳定感,镜头应当有冲击力,并且要想到后期剪接意识。画面的前景和后景要有设计,角色和非角色要有层次,角色与静物、与流动的物体都应当有层次。对于康登这样的儿童人物,基本上是以动为主,并注意捕捉到人物周围动态的物体,以尽力渗透出儿童成长时期的内心世界。 在处理环境和气氛的关系时,应当以渲染气氛为主,环境次之,不要为了交待环境而交待环境。 多给观众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看不到的角度,平视固然是习惯的角度,但是为精彩,准确,深刻、有创作性的的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之间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冲突,摄像机应当多找新鲜的角度。摄像机的推拉摇移,都应当强化每一个戏剧场面的情绪、每一个人物的心境服务。 灯光要以暖调子为前提,有设计,有明暗,有层次,要敢于切割,敢于取舍,但是要不露痕迹。 内外景,要充分考虑本片的创作前提和艺术风格,把山区与县城、家与学校的总体气氛(深刻、明亮、宁静,童真等)毫不造作的捕捉进这部作品中来。 美工 再现,是尊重生活的真实,让观众可触可摸的看到片中人生活的场景,从而产生认同和亲切感。 服化,要使每一件服装都与人物的身份、所在的环境和所处的戏剧情境相吻合,注意剧中人身份和心态的变化,并相应设计人物的服装。 演员和表演 此片时间跨度不长,但是剧情发展、起伏比较强烈,人物的身份,处境、心境和彼此的关系都有较大的变化,演员一定要梳理清楚自己人物的情感脉络,搞清楚角色在每一场戏中的心态和心理背景,与对手的特定的关系。 表演风格的把握:全剧强调戏剧性,在表演准确和以性格为依据的前提下,演员应当适应此剧的戏剧风格。(冲突的浓烈,感情的碰撞)这是一部展现父子情感的作品,所以,演员的表演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这就是真实,自然,流畅。在这个基础上,在表演准确,性格准确的前提下,演员可以寻找适度的手段,让观众立刻清楚明了的看懂角色的每一个情感片断和人物关系演变的痕迹。我所说的手段,是流露出来的手段,是一个一个符合人物心理逻辑的细节。 我们鼓励演员有创作性的解释人物,特别是善于把文学本的语言变化为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心态的更生动的口头语言,更鼓励演员把语言变化为生动细节的画面动作,鼓励演员紧紧抓住关键道具来深刻外化角色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