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导演阐述 我对自己导演这部戏,还是蛮有信心的。因为我大哥是乡里的中医大夫,我外甥是中医硕士,我与中医算是沾亲带故。 电影《艾草仙姑》讲的是晋代名医鲍姑和葛洪的行医故事,是以轻喜剧形式呈现的,但又是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人物,注定不能恶搞,这也为我们确定了整部电影的创作方向和美学追求:轻松欢乐又严肃认真。 先说表演:我们这次选用的演员都比较年轻,又没有演喜剧的经验,而且我们的这部电影仅有喜感是不够的,它还有悬念、有紧张,很多戏份经常在喜感和紧张感之间跳进跳出,所以对演员的要求会相对高些。基于现实,我只要求演员做到“认真”二字就行了,认真对待较色,演绎角色时认真投入,千万不要刻意搞笑,让剧情自己走出错位、走出尴尬、自然就出“笑果”。几个主要人物性格归纳起来大概是:鲍姑活泼任性,葛洪认真诚实,陆荣娇惯善良,太守霸道、王彰嫉私。。。。。其他戏份重一些的群众演员在选择上要求有特点,“形”像这是基本要求,横店的群演水平很一般,副导演一定要试戏,拉郎配是会误事的。 再说美术:我之所以把美术放在第二来讲,可见美术在我们这部戏的重要性,我这里说的美术是大概念的美术:包括道具、置景。要把医庐做好,要提供利于拍摄的合理的调度空间,也就是让摄影耍得开,门诊房临着街道,注意内外景的结合;炼丹房要雾气昭昭,有仙气,是医庐的生产加工车间。东晋盛行炼丹术,像现在我们喝茶一样普遍,何况医庐呢?所以道具要丰富充实。祠堂虽然戏不多共4场,但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地方,我们把鲍敬启死的戏也调整到这里,就是为了更增加祠堂的尊严!祠堂要有空旷感、神圣感,要出气氛。至于鲍姑的房间,她和葛洪虽拜过天地,但因守孝始终没合房,所以还是按闺房布置。横店的景都视觉疲劳了,我希望翠屏山的外景能增加些看头,能养眼;我最牵挂的应该是街道,“惊马”和“端午夜”两场戏,是我们电影里最大场面的两场戏,街上要丰富,要满,要热闹,要出气氛。 服装化妆: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史料,但也不拘泥史料,符合人物身份的前提下,尽量把人物往美里装扮,特别是女演员,要美,要精致,细节特别重要,要经得起特写的考验!谢小柔外号白蝴蝶,是黑衣侠,要有所体现,她经常出没在夜里,注意白蝴蝶身份象征的体现。还要注意男群演的胡子,因为那时代中年男人是要蓄发的。还有陆荣脸上的疣,要化好,病况既严重又不恶心。鲍姑的男装设计要参考葛洪的装,相近又有所区别。再就是端午夜喊号子的那些人的打扮是要费心思的,要有原始自然状态,与街上的人区别开来,当然还要考虑省钱,否则主任不干了。 最后摄影:我把摄影放在最后谈,是想让摄影对整部电影的造型有一个整体印象,这样更利于以后拍摄技法的设计。对于片子的影调,不想太刻意调性,还是生活些,朴素些好,不追求艳俗和形式感的东西。至于技法,也是尽量做到老实讲故事,常规叙事。因为这个电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那种电影,它少行为,是靠台词支撑的喜剧,不适合玩技法。当然老实叙事,并不是指机位呆板,我们还要活起来,把演员尽量调度起来,拉开,结合摄影使画面尽量做到生动流畅。第一场戏我初步设计是这样的:从街上升降下---四采跟----进医庐--边招呼边穿过整个院落---最后来到后面的祠堂,是想开篇就对环境和人物关系进行一个初步交代。还有“惊马”、“端午夜”两个大场面的戏,都要认真研究力争拍好!谢小柔的武戏,虽戏份不多,但会提神的,我们要结合威亚与武指配合好。时间紧,内容承载多,要想完成下来,还要完成好是要吃大苦头的,我们要有打硬仗的思想准备。 对录音的要求,要尽量同期,当然在横店同期是很困难的事,但我们也要克服。再就是小玉学鲍姑,学葛洪的声音,要用他们本人配音;“端午夜”喊号子的声音我们单独议。 灯光重点是大场面的夜戏,其它按正常走,多与摄影配合好。 既来之则安之,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尽心尽力把戏拍好,我相信大家会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