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ental Chinese Dream
(2013)
电影《东方中国梦》转战深圳、北京、西藏等地完成拍摄,虽然不是大制作,但取材新颖,立意好,爱国、励志、奉献,影片始终洋溢着一股催人奋进的激情,给人力量,充满希望! 导演阐述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电影《东方中国梦》的创意时,就被莫名地吸引了,就没加思索的爽快答应下来。这可能源于对科学的向往和对科学家的敬重。那种创作冲动的产生是我好久未曾有过的。一部电影的成功,选材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你的梯子趴在一个错误的墙上,攀得再快,终究达不到目的。我以为《东方中国梦》是趴在一个正确的墙上了。但真正冷静下进行《东方中国梦》创作时,却又觉得这个墙并不那么瓷实。人物和事件庞杂,时间跨度大,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一时无从下手。作为基因研究,工作性质决定了它先天缺少大开大合的冲突。根据真实人物创作,注定不能演绎太多,不能有暴力、色情、悬疑、惊悚这几个吸引人的元素,甚至都不能有“敌人”。剧情里的科研成果、研发顺序、研发人都还要不能“张冠李戴”。哈,真是有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我曾一度怀疑是否趴错了墙。 为了创作出年轻态,我把年轻的杨子萱拉来助阵。在与李娜老师、徐蔚老师和华大有关专家多次沟通后,终于达成创作思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尊重事实,淡化枯燥的实验过程,多表现他们携手青年俊才实现科学梦想的奋斗历程。不过分追求娱乐化,给人正能量,催人奋进,激励人!虽然这个电影投资小,但做到这些,这部电影就很有价值,就是成功的。我讲这些似乎与导演阐述跑偏,但这也是创作的一部分,让大家多了解些创作历程,更有利于统一思想,创作上少跑偏,这很有必要。 下面我把自己对本电影的认知提供给大家,作为各部门的创作参考,权且为电影《东方中国梦》的阐述吧。 先说几个主要演员:王建国、杨明远和赵普,组成了博大的的“三驾马车”,这三个人也代表着中国科学界的中坚力量。从性格区分,王建国敏捷刚毅,有时候不按常理出牌,杨明远幽默乐观,赵普内向认真。希望这3个人从形象上就有所区分。 “四小龙”由刘军、李英武、李瑞和扎西组成,他们代表着中国科学的未来。刘军像小王建国,有理想、正直、责任心强。李英武像小杨明远,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狂傲自信又活泼可爱。扎西像小赵普,执着内敛。扎西的演员我希望是个地道的藏族少年,说藏味的普通话,有着高原红的面颊。其他人说话时最好时常夹带些英文单词,特别是王建国、杨明远、赵普要下功夫练好几句英语,决不能演土了,这三个人就不能接土气,说些洋话,说些科学术语、说些书面语言,是很有必要的,这是一群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要有海归的“派”,要演出海归的味道。剧中规定需要说外语的演员,一定要把外语说好,他们的身份决定了外语口语要特别好!希望一定引起足够的重视,声音塑造好坏甚至决定着这个片子的成败,拜托! 马丽娟这个人物,是很有意思的,教条,刻板,但很正直无私,很有工作热情,能说南方那种普通话最好,是广大基层老百姓,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代表,她也能起到调节影片气氛的作用。 关于影像,要简约,现代、调性偏冷些。实验室里的感觉神秘一点,表现局部、细节多些,有广告的感觉。实验室里,光源不管合理与否,画面好看为主,可适当考虑多用点逆光,包括各种会议室、发布会、餐厅、学校教室等,用光不可平,要有对比。这个戏外景少,因此要把外景往美里拍,拍得精致。西藏、中北科院和大学的戏是我们整部戏的造型重要支柱,最好到北大、科学院实景拍摄。 关于美术和道具:博大的工作的环境要现代、前沿、高端、神秘,各种“会议”要国际范儿,道具要与环境、人物身份匹配,要让道具参与叙事。我现在最放心不下的是西藏的景,特别是那所学校,它应该坐落在雪山脚下,草原之上,不应该在建筑密集区。赵普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不能放松,西藏那是我们整个戏很有看点的部分,现代的与民族的,城市与草原、雪山这种对比和链接是很有风景的。 关于服化:我只提示几点注意的问题即可,扎西的服装要有民族特征,要生活,有质感。非典时期服装现准备的不错,关键是外国人穿的服装,尽量不要有中国货。关于其它:我们的戏有一部分需要特效支持,将结合现场再定。·影片根据华大基因研究院真实事迹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