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子在奔跑6.8

My Running Shadow

(2012)

他们让我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方刚亮:剧本里写的都是很琐碎的家庭小事,没有悬念和强烈的戏剧性。这样的故事怎么拍,才能吸引观众看下去?我找到的方式就是让它更贴近现实生活。比如电影里死一个人很容易,观众进入剧情后也会觉得理所应当,不是什么大事儿。但如果是生活中你的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去世了,你就会觉得这是很大的事情,内心会受到冲击。所以,我们想办法把这部电影拍得看起来像是生活本身,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儿,使其贴近观众,才能打动人。

从这个角度考虑后,我们动用了很多手段。比如用了接近纪录片的手段,除了张静初等两三个职业演员,儿子修直的两个扮演者和其他角色,全是用的非职业演员。演员们全程不化妆,拍摄时也不打灯光,用手持摄影,以此来拉近影片和观众以及现实生活的距离。

方刚亮:我们前期做了很多工作,在影片筹备期间,就去北京和广州的自闭症学校采访过,还带了张静初和小演员去那里体验生活。这个过程,也让我对自闭症群体和他们的家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的世界观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是另外一种人的另外一种活法,这也让我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我遇到了一个很年轻的母亲,知道她的孩子是自闭症后几乎崩溃了,因为患这个病是需要被终身照顾的。但这个母亲也在照顾孩子、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收获了另外一种快乐。自闭症的孩子在行为和情感上不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给父母很多反馈,所以这个孩子只要给她一点反馈,她就特别开心,像吃了蜜糖一样。我们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成功价值观,赚很多钱,买房买车,出人头地,这就是成功。但对这个母亲来说,不是这样的,她这一辈子,和孩子感情融合就是她的价值观,所以她不会跟我们一样,她有她的快乐。

这也是我后来拍《我的影子在奔跑》时,不想把它拍得很苦情的原因。生活其实是可以被平衡的,不然人会活不下去。在这个母亲的境遇里,她有她的平衡,有她的价值观和需求。一个社会的包容就在于,会有各种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角落里,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1][1]

不跟孩子讲表演方法,而是讲人物

方刚亮:其实孩子演戏,他能演就能演,不能演可能就不能演,所以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在选演员上。童年修直的扮演者,我们在广州做了海选,最后选了三个孩子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开机前一个礼拜我们才决定哪一个来演。

因为是拍孩子的戏,我们就没有按惯常的集中场景来拍,而是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拍的。先拍他童年时在家里的生活,再拍他上幼儿园,上小学,再拍他上小学时候的家。因为这个孩子不是专业演员,所以你很难跟他说清楚,今天你是上幼儿园,明天是上小学,后天你又变成上幼儿园了。我们尽量按照孩子的成长轨迹来拍,他们那个家剧组几进几出,相应的拍摄周期也会长一些。

方刚亮:我们也希望这部片子能够被更多人看到,所以想找有知名度的演员来演。当时张静初看了剧本后,很喜欢这个故事,我们很快就见面聊了。她很有热情,档期合适,也愿意按照我们的要求去体验生活。后来就跟着我们去了自闭症学校,和影片中他们母子生活的广州西关的老居民区去体验生活。[1][1]

参考资料

  • [1] 中国艺术报.把电影拍得像生活本身 ——专访《我的影子在奔跑》导演方刚亮[EB/OL].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