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At Midnight
(1985)
《夜半歌声》与前作的缘分
《夜半歌声》原拍于1937年,是马徐维邦据一部美国影片《剧场魅影》改写而成的。影片的恐怖色彩和浪漫情调深深打动了观众,此外,田汉在片中插进的两首歌:《黄河之恋》与《热血》更升华了影片争自由、反封建的主题,符合当时民众的爱国之心。这才有影片在当时上海头轮电影院上映时,竟爆满一个月之久。《夜半歌声》成功之后,有人又写出一部《续夜半歌声》(刘琼主演)道:宋丹萍跳河自杀后,被一名船工救起,又遇一名江湖郎中,“妙手回春”复其本来面貌……。此“续”过于追求故事离奇而失败。马徐维邦虽一炮打响,但限于当时技术条件,他一直对该片有“难言的遗憾”,希望有朝一日重拍此片。巧的是,五十年代在香港,马徐维邦见到了来自上海的一名编剧,在交谈中娓述他有重拍《夜半歌声》的心愿,只是条件不具备。万万想不到三十几年后,上影厂重拍《夜半歌声》的编剧之一的沈寂同志就是当年与马徐维邦“促膝而谈”的那位编剧,马徐维邦的宿愿得以实现。[1][1]
杨延晋对《夜半歌声》的定位
被问及影片的定位——究竟是拍摄一部娱乐片还是拍摄一部文艺片,杨延晋表示,“原来确实打算以此搞个商业片,但是真要搞,内心又有了抵触,这种想法与我内心的追求打起架来。我害怕,我恐惧。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又坚持自己的追求,又能保持原作的精髓。为此我一直苦思冥想,心情压抑。但是,我们现在非常坚定地要拍一部文艺片,而非所谓的娱乐片。在我的想象中,新拍的《夜半歌声》不像《巴黎圣母院》,也不像《古堡幽灵》,而是《巴黎圣母院》的娱乐性加上《古堡幽灵》的神秘氛围,与《转折点》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的融合,再加上原先的《夜半歌声》。在总体风格上,是《苦恼人的笑》和《小街》的统一,但比它们更强烈。”[2][2]